转了个圈又回来了

2023-08-21 10:36:42

        从出生到三年级我一直生活在城东的小村子牛庄,算算大概有10年的光阴,牛庄不大,因为母亲在牛庄任小学老师,在我上三年级那年,我们家住的插队生院的那排平房被重新分配,插队生院一大排房子共有20间,从1号排到20号,我家占了两间是5号和6号房,1-3号房水泊寺联校校长家住着,因为他家孩子大了,结婚需要房子,经领导批准,给他们分5间房,校长想把5间房连起来,到时候盖个院墙圈个势力范围 ,我们家正好占了第5号房,7号房也有人住,这样子很尴尬,我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校长行使职权之便,(牛庄村和古城村均属水泊寺乡)直接把老妈从牛庄调到古城去教书,这么一来,不在牛庄教书再占牛庄的房子就不合适了,于是老爸单位给解决我们的住房问题。老爸单位是专用设备厂,位于牛庄村西的马家堡,离牛庄二里之遥,专用设备厂原有的家属房都被瓜分了,纵然老爸是单位的骨干也没有房子给他住,那时候领导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单位的名义,出面从位于马家堡村南曹夫楼村的大同市气象局借了一套房子,给我们解决了住房的燃眉之急。于是我们举家从牛庄搬离到了曹夫楼,而古城村位于马家堡北面,所以老妈上班也不算远,每天骑自行车有个10来分钟的路程。记得搬家那天,老爸单位的130卡车拉了满满一车,家俱、行李,锅碗瓢盆,各色杂物,还有我们家的老黄狗。从此我离开了生活了10年的牛庄和我熟悉的邻居和同学。

       家搬到位于曹夫楼的气象局家属院后,虽有很多的陌生和不适,但客观地讲,离开小小的牛庄,却是我人生轨迹的一次飞跃。牛庄毕竟是村子,到了曹夫楼虽然也是村子,但气象局的人们与曹夫楼基本不接触,他们的活动轨迹是与城里相关联的。气象局的子弟全部在市里的学校上学,每天上学有接送的班车。孩子们挺多,连大带小有近30号人,大家每天乘坐一辆加了棚子的130卡车上学,所有的人都上车后,挤挤挨挨的很热闹。我无意中混进了这个圈子,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城里的人说话与村里有明显的不同,村里人对长辈称呼,您儿,城里人称呼你,村里人说早起,城里人说早上,村里人说晌午,城里人说中午,村里人说黑夜,城里人说晚上,村里人说寻个东西,城里人说找个东西,村里人说喝约(药),城里人说喝药。我仔细地小心谨慎地用城里人的口吻和他们交流。第一天去上学就被拦在校门口,说我上学不戴红领巾,带我去上学的雷大爷连忙解释说我是新来的。才放我一马,我被监督岗的气势吓了一跳,想当初我在村里可是横着走的,因为老妈是老师,所有的老师我都不怕。现在到了新学校,我得向一个普通学生低头!每天上学乘坐汽车,坐汽车成了家常,想当初村里的大马车来了我都要躲的,现在见到汽车也不怕了。村里走路除了狂叫的狗,没有让我提心吊胆的,而城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常常从我身边穿过都让我十分紧张,过马路一直是我不擅长的,看着城里的同学过马路的从容,我很是佩服。城里孩子的体质普遍不如村里的,我在村里很一般,到了城里,我是班里的运动健将,跳远爬杆跳绳都成了班里的种子选手。在村里,我是那个特别弱,根本排不上号的种子。城里小学的活动让我耳目一新,过清明节要做小白花扫墓,村里没有,城里的孩子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村里只有露天电影院,找个地搬个板凳即可,到电影院看电影拿着票也不会找座位,每次都是同学帮我。城里的小学生放学后门口可以习零食吃,村里放学就是野地瞎跑。城里课外活动很丰富,可以参加手工美术小组,参加军乐队什么的,村里长大的我下了课就是校园操场上奔跑,丢沙包,踢毛(键子的一种),跳皮筋,多是户外的活动,城里的孩子似乎有更多户内的活动。第一学期我的数学成绩考了个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很生气,其实转学生有很长时间需要适应,再加上刚转过去,爷爷病逝请了很长时间的假,故而数学落下不少,语文凭着扎实的功底还没落下太多,总之挨了老师的白眼了。所幸后来的我挺幸运,居然数学成绩赶了上来,期末考试居然由不及格上升到了90多分,老师于是在放假前的班会上把我表扬了一番,从此我又开始扬眉吐气了。三年级的我因为换了环境,大脑受的刺激比较多,在记忆中留下很多的印迹。

       我们大约在气象局家属院生活了大半年时间,就搬到专用设备厂了。当时专用设备厂也有一批10来个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大家模仿气象局,也到城里上学了。厂子也专门设接送的班车接送孩子们进城上学。在位于马家堡的专用设备厂生活了10年, 我参加工作后多数时间住在城西的单位宿舍,大约98年妹妹考上大学那年,老爸所在的运输单位位于城西的振华南街盖了两栋家属楼,我们赶上了最后一拨集资分房,分到一套两居室的楼房。大约2000年,房子装修好后,老妈也退休了我们便常住振华街了。专用设备厂的房子,因08年城建改造也拆了。旧房子的所有家俱最后又整合成一卡车送给村里的二姨。后来搬家我虽然没参与,但小时候搬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好在我们住新房,旧物全派不 上用场,那时候住平房打的家俱除了写字台,剩下的都不要了。住进新楼房后,我和妹妹终于有了属于我们俩个人的房间,最让我们开心的是家里有了卫生间,终于结束了住平房时上卫生间需走2里路的痛苦回忆。在城西住了将近20年,19年,妹妹在城东文瀛湖公园旁边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改善父母的住房条件,新房子是电梯房,虽然住的楼层不高是三层,但免去了振华街住6层爬楼梯的不便。而且与新房子小区隔一条马路的文瀛湖公园08年建成后,成了大同人日常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成了风景名胜,空气特别好,更是个养老的好地方。新房子确切的位置经过我们仔细推敲,正是位于牛庄村东两公里处。

        我自己的家更是如此,06年买的房子正位于马家堡村北的古城村,新房子还没装修,赶上城市改造,就拆了,足足等了三年才交工。三年期间每月发放600元房租。好在我没有兄弟,再加上孩子小,老公上班的地方不在市里,也不常回来,父母体量我的不易,于是我和孩子就住在妈家。这一住从孩子出生住到初中毕业。19年,我也买了第二套房子,位于文瀛湖的东岸,这么看来,我将来住的地方还要靠东。弹指一挥间,50年,我们绕了个圈子,从城西又回到了城东。虽然位置靠东,但由于城市建设,我们生活的地方已经不是乡村,配套设施齐全,公共交通便捷。可站在窗口望去,马路对面是一片杏林和庄稼,还是在村子附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