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立足国家产业政策
(2013-10-08 11:16:08)《红周刊》作者 郑捷
先选行业 再看公司
李宝林(中国高新投资董事长):我们是国企,在投资方向上肯定是要把政策扶持的行业作为重点,结合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在模式创新上也作了一些规划和探索,对这七大行业也做了我们自己的总结和提炼,具体归纳为:新材料及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药物与生物工程、新模式与先进制造业。实际上,这几大领域也涵盖了战略性新领域的行业,是我们目前的投资方向。
李宝林:与先进制造业相对,新模式主要指新型的、新兴的商务模式,尤其在服务领域,打破常规的模式或者是过去不曾出现过的模式,都在我们选择范围之内。
李宝林:的确有关系,我们不少同事都是从国家各部委出来的。对于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我们的感觉会更敏锐,也有遗传优势。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做投资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相应的变化,先找到可投的行业,再细化到可投的企业。而基于类似的考虑,我们在2007年投资了津膜科技(300334)。五、六年前,环保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但是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环保行业将会有重大的发展。
《红周刊》:最近你们又关注了那些新项目?
李宝林:我们近阶段投了21世纪空间技术,这是我们未来看好的方向。过去我们国家空间信息的需求面还是比较窄的,但从发展的角度,不论是从国家资源管理、社会上,还是具体的企业都需要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我们投资的这家公司,就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为各种不同层面的客户提供服务。
它是大数据概念,社会管理和企业都需要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严格地说,社会化的、市场化的采用遥感技术的公司现在中国就这么一家,过去都是国家层面的。
李宝林:第一位的还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大的背景,因为这是最大的需要,也是最大的导向;落实到行业上时,这些行业在当时一般都很弱小,规模不大,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必须是巨大的。在这一点的判断上,我们也不可能都是专家,也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同时要和国内外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做一些比较和研究。在行业确定后,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研究企业的创业模式、管理团队。
良好愿景是成长基石
《红周刊》:请您说一说具体的微观层面。
《红周刊》:如何判断成长性呢?这是重点。
(本文由中国大金融论坛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