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红周刊》编辑部 统筹 林鹰
编者按:当11月30日沪指定格于4871点的时候,也就决定了11月的月K线以几乎是一条光头光脚的大阴棒收盘的命运,上个月在第43期本栏中,《红周刊》副主编江涛表达的对6124.04这个数字的不祥预感,一语成谶。然而,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也必定会开启一扇窗。前两周,“二八”向“八二”的转换已初见端倪,而当中国石油带领大盘蓝筹“中央军”加速溃败之时,“八路军”能否揭竿而起?单看如今指数压制下的各类题材股的蠢蠢欲动,答案或许是乐观的。
“二八”向“八二”转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本刊特约作者 司空见
上海股市从 2005 年 6 月 6 日的 998 点到今年 4
月,期间没有出现过称得上中级性质的调整。 根据历史经验,当时我推测在
4 月或 5月会有一波级别较大的调整, 于是在 4 月 21
日出版的《证券市场红周刊》上撰写了《超过
16%的调整或将到来》一文。尽管后来的“5·30”暴跌调整幅度达到
21.49%,但我的预测与实际状况还是有所偏差,因为在 4
月见阶段性顶部还是 5
月见阶段性顶部这两项选择中,我当时倾向于第一种选择。
历史上,上海股市 5 月见底或见顶的次数最多,其中较为重要的顶部有
1992 年 5 月 26 日的 1429点、1997 年 5 月 12 日的 1510
点。尽管这两个顶部都是牛市征途中的休息站,但见顶后的调整还是较为残酷。
那篇《超过 16%的调整或将到来》之所以倾向于 4
月见阶段性顶部,另一个原因是还带有良好的个人愿望,希望见顶后的调整比那两次调整温和一些。一般来说,上涨时间越长,随后的调整幅度也会越大,4
月见顶后的调整当然会比 5
月见顶后的调整温和一些。但是,既然实际状况是 5 月 29
日见到阶段性高点 4335 点,那我们就要以此为基点来观察考虑问题。
1992 年 5
月 26 日的顶部,调整到当年 11 月 17 日的 386 点见底, 时间跨度为 6
个月;1997 年 5月 12 日的顶部, 调整到 1997 年 9月 23 日的 1025
点见底,时间跨度为 4 个月;而“5·30”暴跌只用了 5个交易日就于 6 月
5 日见底
3404点。对此,可以解释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轮超级大牛市之中,调整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幅度当然会小于前几次的牛市调整。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先来看看
1997 年的那次牛市调整。 1997 年 5 月 17
日一篇《300亿额度出台以后》的文章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文章中提到:“深发展跌停!深科技跌停!四川长虹跌7.14%!5
月 16
日,中国股市这头倔牛,终于低下高昂的头———引发它的直接原因是 300
亿新股额度的出台。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在那次调整中,权重股没能幸免。从1997 年
5 月 12 日到 1997 年 9 月23 日,沪指下跌了 32.12%,深发展下跌了
42.03%,四川长虹下跌了28.26%,由于权重股的跌幅与指数的跌幅差不多,使得沪指的波动能够反映绝大多数股票的调整状况。
而今年 5
月的调整,撇开这段时间停牌的深发展不谈, 工商银行从 5 月 29
日最高的 5.64 元到 6 月5 日 最 低 的 4.72 元,下跌了16.32%;中石化
5 月 29 日停牌,其股价从 5 月 28 日最高的 13.15 元到 6 月 5
日最低的 12.29 元, 下跌了
6.54%。正是由于权重股的抗跌,使得在沪指最大跌幅达
21.49%的情况下, 大部分股票的跌幅不仅超过了 21.49%, 而且超过
1997
年的那次牛市调整。所以那句“我们现在正处于一轮超级大牛市之中”的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当然,我们还可以解释为,“5·30”
暴跌以下跌空间换取了调整时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指数再续升势的过程中,有一种无奈的调整。经常在“散户之家”栏目吐露心声的皮海洲先生,11
月 3
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自‘5·30’之后,股市总体呈现为一种‘二八现象’,近期表现尤为明显。
”“这种‘二八现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里只赚指数没赚钱,甚至是亏了钱。这也意味着目前的大牛市实际上只是一种
‘蓝筹股牛市’,是与广大投资者的意愿相背离的。 ”
说得更确切一些,蓝筹股牛市应该称之为权重股牛市。因为权重股牛市与股指期货密切相连。
3 月17
日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之后,市场上就有权重股溢价的说法。为了在期货交易中游刃有余,各个机构都会配置权重股,大机构多买一点,小机构少买一点,僧多粥少,权重股的股价就会比同类股票的股价要高一些。与市场舆论相呼应的,是机构开始了对权重股的加仓。那时权重股没有涨起来,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正从权重股中抽离资金杀向绩差股,一进一出形成平衡。此时的平衡为后来权重股的拉升奠定了基础,此时个人投资者从权重股中抽离资金越多,以后权重股拉升时遭遇个人投资者获利盘的压力就越轻。权重股牛市就是在备战股指期货这样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今年“5·30”之后的市场状况,与历史上的
5 月见顶后的调整, 一定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既然我们承认自“5·30”之后股市总体呈现为一种
“二八现象”,那么也可以理解为从“5·30”到现在,许多股票始终处于调整阶段,并且以
A 浪下跌,B 浪反弹,C
浪继续下跌的形式展开。由于是指数牛市中的调整,所以在 C
浪下跌中,一些股票创下“5·30”以来的新低,一些股票未创新低。对应历史上那两次
5月见顶的牛市调整, 大多数股票的调整幅度超过了1997
年那一次,调整时间等长于1992年那一次。可以想象,在经过充分调整之后,这些股票会有一次良好的表现,或者再续升势,或者有一波力度较大的反弹。
面对大多数股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经过充分调整的现实,许多投资者反而忧心忡忡。因为这一阶段他们只看到权重股的下跌,而没有找到权重股下跌的原因。有人原先把权重股的下跌归结于证监会对基金发行的限闸措施,所以他们先是担心基金发行如果重新开闸后
“二八现象”是否会更加突出,等到基金发行真的重新开闸后权重股继续下跌,特别是股指跌破被称为牛熊分界线的半年线后,更是担心熊市是否已经来临。
其实从对称性的角度看问题,就很容易找到权重股下跌的原因,今年年初的绩差股行情,可以分为相对合理阶段和非理性阶段。3
月17
日之后还有个人投资者从权重股中抽离资金杀向绩差股,就从一个侧面说明绩差股行情进入了非理性阶段。从3
月 17 日到 5
月底是两个多月,权重股溢价也可以分为相对合理阶段和非理性阶段,8 月
8日工商银行上拉涨停板,标志着权重股溢价已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也就是完成了从相对合理阶段到非理性阶段的转化,从
8 月 8 日到 10 月 16 日沪指见到 6124
点,时间跨度也是两个多月。从这种对称性继续引申下去,对应绩差股题材炒作后的暴跌,我们可以说权重股下跌是对非理性炒作部分的修正,也可以说是为非权重股行情作铺垫,只要挤去权重股题材炒作带来的指数泡沫,非权重股的表现就会更加精彩。
请想一想, 大量调整充分的非权重股要表现一番, 是在沪指
6000点上表现好呢,还是在沪指 5000 点上表现好,或者是在沪指 4000
点上表现好?回答自然是最好在沪指4000点上表现。尽管在各个点位上的表现动作是一样的,但外界的舆论压力却是不一样的。说得更透彻一些,目前股指的下跌是为了让非权重股有更好的表演舞台。所以我们现在用不着过多地去关心半年线的得失甚至年线的得失。不管“权重股牛市”还要不要继续挤去指数泡沫,都不可能改变风水轮流转的规律,“二八”向“八二”转化的时机已经成熟,非权重股的艳阳天即将到来。
年末布局五大投资主题
■世基投资 徐方
大盘蓝筹仍将盘整题材个股有望预热
2007 年的
11
月注定会让众多持仓的投资者留下痛苦的记忆,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最大跌幅都超过20%,万众瞩目的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计入指数后连跌
8 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信证券、中国神华、中国石化、万科
A、中国船舶……一个又一个头戴绩优、成长、蓝筹光环的人气股,在这一个月中的最大跌幅都超过
20%,更有一如中钨高新这样月度最大跌幅超过50%的基金重仓品种。伴随着这些市场主心骨的大跌,大盘逐步回落,甚至双双跌破被称为“牛熊分界线”的半年线,量能日渐萎缩,表明市场人气极度低靡。尽管
11 月29 日的大幅反弹让市场稍扰人气,但 30
日的大跌却着实凉了众人的心!
经历了“5·30”的洗礼,疯狂的题材股、低价股炒作告一段落,基金重仓股尤其是大盘蓝筹股的优异表现让基金投资者的队伍迅速壮大,大盘蓝筹股也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这也成就了大盘7月~10月的大涨。但大盘蓝筹股分流了场内存量资金,导致不少个股在“5·30”之后的半年时间内总体处于调整的态势,因此,近期已跌无可跌,并未随大盘创新低。从技术分析角度而言,这些个股存在较强的反弹要求,而相应的大盘蓝筹股才刚刚调整一个月,即便见底,也需要一个盘整的过程。
从历史规律来看,每到年末,基于年报成长的预期,不少个股会预先炒作,而大盘蓝筹股年报的公布日期大多处于压轴阶段,率先披露年报的往往是题材股。因此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市场热点将由“二八”转向“八二”,投资者应重点把握实质性题材股的机会。
藏龙卧虎中小板
在股改取得阶段性胜利,新股发行开闸后一年半的时间,中小企业板增添了138
个新成员,中小企业板的企业尽管从规模、业绩、影响力方面和大盘蓝筹股相去甚远,但不少中小企业板个股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在所处子行业的地位却令许多传统行业的大盘蓝筹股望尘莫及,说是藏龙卧虎也不为过。中小企业板本身就极具投资价值,况且还具有业绩大增和高送转的可能性。尤其是去年招股上市的公司,不少募资投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即将进入收获期,会让市场提升对其盈利增长的预期,同时,IPO让这些公司的每股含金量大幅提升,而不少公司并未进行大比例分红,因而存在高送转的预期。
而从二级市场走势来看, 中小企业板先于大盘调整, 幅度同样超过
20%,固然今年三季度上市的中小板个股因上市过度炒作定位太高从而下跌绵绵无绝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些定位相对合理的中小企业板个股受板块拖累同样大跌,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了,这样的个股也往往会出现恢复性上涨。
厚积薄发科技股
说起科技股,不少投资者往往会回想起 2001
年科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当年历史高点区域买入上海梅林、清华紫光的投资者至今也难以解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2005
年本轮行情启动以来,科技股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轮像样的具有明显和持续热点效应的行情,以至于现在部分科技股的市盈率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更具投资价值,从技术分析角度而言,这些长期沉寂的科技股一旦启动,爆发力惊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电视全面铺开和
3G
建设启动,为相关科技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政策对于科技类企业的扶持也超出以往,“十一五”
计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对相关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扶持,这对科技股而言是如虎添翼。从中国神华、中国石油到中海集运的逐步回归,不难发现管理层希望改变目前金融股权重过大的局面,目前发表展势头迅猛,国家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产业中却缺乏具有和行业地位相称的上市公司,以至于科技股在股指的权重被边缘化。在央企加速整合的背景下,诸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表集团、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有可能被也纳入央企市场化重组6整合的重点名单。此外,创业板计划明年推出,不仅会对科
6技股形成推动,而且部分科技类上市公司可能有子公司或
6者参股公司分拆上市,投资收表益将会为科技股的活跃提供新的动力。
国家战略节能环保
2007
年宏观调控的关键词,紧随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之后的就是促进节表能减排了。随着环境恶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节能减排的紧迫性极为突出。近两年来,从循环经济试点到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从通过环保“十一五”
规划到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治理,管理层对环保节能给予了重点支持。环保涉及大气环保、水土污染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节能也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和提高能源转化率等多个领域,我国的环保节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这给予相关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奥运倒计时消费升级受益
距离北京奥运正式开幕不到
10个月,如果说之前的奥运板块活跃主要倾向于基础建设、建材等概念的挖掘,那么目前奥运题材将围绕奥运周边产品推广服务展开,今年北京主要旅游景点为迎接奥运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北京的餐饮、百货等行业为争抢奥运市场也进行了产业的升级这些效益将在
2008
年开始体现出来,近期奥运板块跃跃欲试显然是对这种预期的提前反应。
整体上市方兴未艾
当“破发”成为一种常态时,“整体上市”
这一炙手可热的题材也被市场冷落。但整体上市却是上市公司实现外延式扩张同时降低市场高估值水平的必要方式。去年底国资委首次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并提出到
2010 年培育出 30 至
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在国资委倡导的整合政策背景下,按照上行下效的原则,各地方国资委针对地方国企的整合、重组正在拉开大幕。整体上市这一投资主题方兴未艾,也应引起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上市”概念的不确定性较大,宜密切关注,不宜轻举妄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