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例研究的操作要点

(2013-07-19 15:38:03)
标签:

课例研究

分类: 读书
课例研究试图克服传统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增加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的“研究含量”,有以下一些操作要点。

1.有主题:在问题驱动下聚焦研讨。

教研活动往往被教师看成是每周固定时间的一次“例行会议”,参与教师可以现场即兴发挥,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较大、观点比较发散甚至有点“跑题”。课例研究中事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研究主题,最好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教研组全体教师所共同关注、有困惑和亟待解决的。课例研究中的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课例研究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究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事先明确课例研究主题,针对“小”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教研活动才有可能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步聚焦。

2.有目标:在分工合作中互补受益。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个别教师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只是到现场“听听、看看、说说”,缺乏深度投入。课例研究则引导每位教师制订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即关注点),把教师的差异作为分工合作的重要资源。在备课、观课、研课的每个环节,每位参与教师根据自己的目标关注点参与研讨和观察。如新教师处于追求控班和教学清晰阶段,那么课例研究中可以侧重关注教学环节和结构;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处在追求多样化阶段,可以侧重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并进行对比;专家型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可以侧重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是否适当等关键性教学事件。这样,每位教师在不同目标任务驱动下,可以深度参与到课例研究过程中,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3.有方法:在技术支撑下突破经验局限。

经验是教师日积月累获得的宝贵财富,但往往是零散和默会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总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经验怪圈。课例研究中则需要有意识地引进一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审视经验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或者说通过方法背后折射的理论视角梳理经验,使之条理化并凝练下来。例如,对于教学任务设计,可以采用认知水平上升或下降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对于课堂效果的诊断,可以采用前后测技术或分层访谈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获取等。每个技术背后往往提供了不同于经验式观察的用于理解课堂的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时与经验一致,有时则产生冲突,这正好可以激发教师跳出经验式思考,从而重新解读课堂。

4.有积淀:在连环改进中留下痕迹。

教研组有时会围绕几次“磨课”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但认真反省这一系列研讨内容,参与者常常会感觉研讨内容好像是“从头再来”、“似曾相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例研究要让参与者头脑中留下痕迹、有所积淀,需要从两个方面人手。

首先,主持人不能只是简单的“传话筒”,需要反复地梳理教研活动中得到的观点和共识。例如在活动结束前,主持人需要针对课例研究的主题进行梳理:通过这次讨论,问题主要聚焦在哪几个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改进的操作性建议、哪些还没有。当下一次跟进的教学研讨开始前,主持人同样需要再次阐述上次的研讨“共识”,这样新的一次讨论就有了基础。主持人不断地梳理课例研究中讨论问题的共识、分歧或建议,使课例研究的主题不断在前一次基础上深入进行,避免观点的重复和无序。

其次,“有积淀”还表现为每个参与者按照分工任务所“撰写”的小结或反思——这次课例研究中本人承担了什么观察任务或记录角度,几次观课在这个角度的纵向记录中比较出什么结果,由这一系列的记录对一类课的启发和建议是什么。这种“撰写”的过程本身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对于思维的挑战较高,“撰写”的结果更是本次课例研究中观点和想法的客观物化和外在表现。
(《课例研究的关键是聚焦课堂》杨玉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