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壳”希望小学调查

(2008-12-27 09:28:28)
标签:

杂谈

本刊记者/沈雁冰

    “普九”的强力推进,生源的持续减少,击中了当初校点规划布局的软肋,从而造成了现在乡村学校大量被撤并的现状。

    杨溪希望小学的最后时光,学校里只剩下6个学生和3个老师。

    暮色中,周平带着记者,熟门熟路地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高高的石墙垒起的操场,如今种满了菜。蔬菜基地的招牌挂在曾经的校门上。

    周平曾经是这所“希望小学”的“代理校长”。

    1996年,湖北省文化厅捐资15万元,当地村民“双肩转运红砖、钢筋、水泥、沙石”,在没有通公路的黄家坡村蛇腰岭建起了这座小学。

    10年后,2007年12月,周平和另外一个老师,带着仅剩的3名学生,“投奔”了30公里以外的刘坪佳盈希望小学。

    夕阳下,硕大的校园寂静无声,再也没有朗朗读书声。

被废弃的“希望小学”

    像杨溪、大鹏、猫儿冲这样的“空壳”希望小学,在湖北长阳有53所离长阳县城不远的津洋口镇杨家坪村,建筑商人杨大鹏捐建的大鹏希望小学,校名脱落,只剩“大鹏希”3个字。教学楼成了水泥砖厂,工人们正在“操场”装卸砖块。

    1997年建造的大鹏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一所由农民个人捐资兴建的希望小学”,曾经名声在外,3年后的2000年,剩下的40多名学生转学到了5公里外的邓家坝小学。

    沿清江逆流而上,山路十八弯,过资丘渡口,再绕盘山公路行进20多公里,整个车程3个多小时。猫儿冲希望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这所学校1995年由宜昌团市委、长阳县民委捐资10万元兴建,是长阳县第一所希望小学。2000年,猫儿冲希望小学被撤销,合并到民族希望小学。

    2008年11月28日,本刊记者在学校看到,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女主人董玉双准备在原来的操场上种上苞谷。原先的学校厨房养起了猪和鸡。5年前,董家花了1万块钱,从村委会买了学校的三层楼房和地。

像杨溪、大鹏、猫儿冲这样的“空壳”希望小学,在湖北长阳有53所。据媒体公开报道,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也有为数不少的希望小学“空壳”现象,“长阳现象”绝非个例。

    对于“希望小学”的大量撤并、废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分别做出回应,对于通过基金会兴建的希望小学和民间资本参与援建的希望小学做出了区分,希望小学建设的冠名权在青基会,但有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建设是绕开了各级青基会,援建后自行冠名为“希望小学”。

    本刊记者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得到的数据,长阳县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部分“希望小学”也进行了撤并,湖北省青基会援建的18所希望小学现完整保存14所,撤并4所;宜昌市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两级团组织援建30所微型“希望小学”现保存9所,撤并21所;另由群众自筹资金兴建或接受个人少量捐资兴建,并尊重投资人意愿自行冠名“希望小学”的村级小学(教学点)28所,目前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截止到2007年年底,希望工程在农村贫困地区援建的希望小学14385所。最新统计被撤掉的希望小学有521所,占全国希望小学的3.62%。

“普九”催生大量学校

    人口的膨胀,再加上入学率和“普九”的硬件指标,各地乡镇政府的办学热情被“激发”。“希望小学”大量被废弃的背后,是当年“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运动式“普九”攻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湖北西南部腹地,群山环抱,距武汉360公里,是全国100个重点扶贫县之一,湖北省唯一集“老(区)、少(民族地区)、山(山区)、穷(穷困地区)、库(库区)”于一体的县。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共识。湖北省决定1990年前全省普及小学教育;2000年以前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让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有书读”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长阳山高人稀,一位老师曾经计算过,一个小学生读完小学6年,其行程超过二万五千里。孩子上学翻山越岭,经常半夜出门,夜半归来。不少孩子选择了辍学。

    为保证入学率,“将学校建在贫下中农的家门口”,成为各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共同选择。

    80年代的长阳,和中国很多中西部的山村学校一样,“破庙宇,旧祠堂,几块土砖打垒墙,破桌烂凳坐着读书郎”。

    此时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由原先国家对教育统包统管的“穷国办大教育”政策转为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当时的政策是县办高职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村村办起了小学,在大山深山,村落分散的地方还办起了教学点。

    中国的各个省份,兴起了集资办学的热潮,确保“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湖北一个山区贫困县的乡镇,全镇3万人口,人平土地仅有1.1亩,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为建学校,老百姓勒紧裤带,省吃俭用,靠卖红薯干建起了6栋教学、综合、住宿楼,总投资近300万元。

    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下,中国大地如湖北省一般催生了大量新的校舍。

    此前的1984年7月,长阳县成为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生育政策放松,允许生第二胎,造就了生育高峰。这一时期出生的孩子在90年代形成了入学高峰。据长阳县教育局的统计,最高峰的1998年长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达到79141人。

    进入90年代,“普九”进入攻坚阶段。长阳属于三类地区,被要求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8%以上。

    人口的膨胀,再加上入学率和“普九”的硬件指标,各地乡镇政府的办学热情被“激发”。

    ……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9年1月上半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