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弱国自保术:给敌人的对手一顶高帽子

(2010-10-28 10:54:57)
标签:

周君

齐国

齐王

九鼎

战国策

颜率

文化

分类: 草根读典

弱国自保术:给敌人的对手一顶高帽子

弱国自保术:给敌人的对手一顶高帽子

 

东周年代,随着诸侯国的不断强大,周王室逐渐走向衰微,“天子”的威仪日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封地也日渐缩水,诸侯都有“问鼎”的野心,周国君大有“虎落平川遭犬欺,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之势了。

《战国策》开篇之作《秦兴师临周求九鼎》,就是围绕诸侯国“求”鼎、东周君臣“保”鼎展开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谋略之战。

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王室索要九鼎(国宝)。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将其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作为一种政权的象征,秦兵临城下向周提出要“鼎”,要比楚庄王“问鼎中原”性质更加恶劣,作风更加霸道,秦国的本意自然是“哥要的不是鼎,是国家政权”。懦弱无能的周君“患之”,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很有把握地向周君“打包票”:“没事,您不必担心了,我去向东方的齐国求救吧。”

颜率到齐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齐王怦然心动,立马任命陈臣思为统帅,率领五万大军前去救周,秦兵于是撤退。

面对周国危如累卵的局势,作为弱国,周国自己无力应对入侵的强秦的。然而,只要抓住了危机的核心,应对策略也就会豁然明朗。“秦临兴师周”的目的是什么,是“求九鼎”。前面说过,作为权力与尊贵的象征,诸侯国都有“问鼎”之意。不只是你秦国想要,只要是有一块封地,有一支军队的任何诸侯国都想要。而这个九鼎在哪儿呢,在周君手中,这是资源。大家都有兴趣拿周君手中的九鼎说事,这就是事件的核心。于是,颜率便拿着这九鼎的事出去外交攻关,以自己智慧和口才,为敌人找一个对手来帮助自己才,化解危机。

我们来看看颜率说动齐王的经过:

第一步,开门见山,激起共愤。颜率见到了秦王,说:“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鼎是是利益核心吗,颜率一开始就抛出杀手锏“鼎”,来挑动齐王的神经,激起齐王的愤慨,让齐王不由自主地就站到周君的阵线上来。第二步,送顶高帽,邀君入彀。颜率接着说:“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意思是说,我们周王室的君臣研究了以后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这里颜率不仅主动表达了周君与齐国通好的意图之外,还送给了齐国一个“大国”的高帽子,想那齐王听罢,早已是毛顺窍通,喜之不尽,头脑开始发热。这正是颜率需要的效果。第三步,许之以利,推波助澜。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眼下,利益永远是最神奇的“壮阳药”。在利益纷争的社会,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帮助你,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颜率自然通晓这个道理,齐王内心也妄想通过这次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颜率就抓住齐王的这一心理,利用人心趋利的特性,对齐王分析说,如果齐王您这次成功地替我们解了围,好处是大大的。“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既留名,又得利,这样的好事您干不干?齐王当下热血沸腾,干,当然要干。于是,颜率成功地以三寸之舌,完成了百万军队也难以完成的事,象征王室权力和尊贵的九鼎暂时得以保全。

弱国自保术:给敌人的对手一顶高帽子

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问题,颜率为什么不找其他“大国”,不找与齐国同样有实力的楚国,而偏偏要舍近求远找齐国呢?这就是颜率的高明之处。站在颜率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敌人的对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要有一定的实力,即使不能单独与敌人抗衡,起码两家联手能够对付强敌。这是重要前提。

第二,同样对自己手中的东西感兴趣。这样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

第三,暂时影响不到自己。虽然是权宜之计,但不能使自己才出“狼窝”,又入“虎穴”,这是十分关键的。

要说这三个条件,只选其中一条,具备条件的还真不少。但三条同时具备的,只有齐国。首先,齐国有实力。当时,齐国和秦国实力虽然不是十分相当,但与周联合起来,也足以让秦国重新考虑。第二个条件就不用说了,作为群雄争夺的焦点,齐国怎么会置身事外呢?再说了,即使自己得不到,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阻止别人得到。第三个条件尤其重要。从当时的形势图看,齐国入周,必须要经过第三国即梁和楚,运输不便,即使要与东周打仗,中间也有缓冲带。而楚国与周相邻,相对于齐来说,就不安全了。这第三点也是颜率预见未来发展形势时有意埋下的伏笔。

周国君臣不想让秦国得到“九鼎”,他们会让齐国得到吗?当然不会。可笑利欲熏心的齐王还在做着名利双收的梦。没过多久,当齐王要周君兑现颜率的诺言,颜率又来到齐国。齐国帮助周王室退了秦国之兵,高帽子还得继续给人家,这个道理颜率懂。所以一见面,颜率继续献上高帽子:“仰赖贵国的义举,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我们还是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的。”随后便设身处地高姿态地帮助研究九鼎的运输路线起来。在这里,颜率设计的伏笔发挥作用了。齐王说,我借道梁国,不行了就借道楚国。齐王的这些打算早在颜率的预料之内,他假意替齐王担忧地分析说,九鼎是人人都眼红的宝贝,梁国和楚国怎么会让你顺利过境呢?头脑简单的齐王没辙了。

见此情景,颜率进一步分析说:“们担忧的还不止是路线问题呢。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哪。”至此,齐王终于算明白了,说来说去,周国君臣是不想把九鼎拱手送给齐国啊。

机智的颜率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国家背这个言而无信的“黑锅”,忙说:“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你们继续戴着“大国”的高帽子想办法去吧,我的使命完成了!

依仗颜率的智谋,九鼎暂时保住了,然而周君能够暂时保全九鼎,但终究保不住周朝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潮流中终究要被取代的命运。依靠他人保全,只是权宜之计。只有自身发展了,壮大了,别人才不敢随意欺辱、觊觎、侵犯!落后必然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王俊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