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4fcee00ag7f5d1849043c&690
话说春节
(一)大春节
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其实,古时称春节为上日、元日、元正、正旦、正朝、三元、三朔,三朝、朔旦、朔日和元旦。以"元日"为多。现代改称春节,作为这个新节的名称。由春节至元宵,构成了中国农历元月进行的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节庆系列。就时间来说,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其中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日"开始,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便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时段,按时下时髦的叫法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狂欢节”!我们将其视为一体,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可以称之为—“大春节”。
随着太阳的光影划过日晷的极点,由“阴极阳生”的冬至悄悄拉开了这一月季的帷幕。腊八,是狂欢月的序曲,祭灶开始,欢乐的节奏骤然加快,随着扫尘、赶乱岁、洗浴、办年货、别岁而急剧拉升,到了除夕日的贴春联、放爆竹、年夜饭、守岁而达到欢乐的顶点,元旦日,欢乐的温度丝毫不减,再经过鸡狗羊猪牛马、人谷天地诸日的调整,中间还会跳过“立春”这个轻快的音符,到了正月十五日上元灯节,一个“闹”字再次将大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第二个高潮。直到元宵的灯火繁花星散之后,华夏民族的大春节狂欢才落下了帷幕。
人们对于大春节丧失兴趣和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小节”流失特别严重。把这些小节重新过起来,过好,对于整个大春节节日气氛的增加很有好处。当然了,小节众多,不必要每个都过。
所谓“过小节”,就是说,在整个大春节的过程中,除了普遍被重视的除夕、元日、上元这三个“大节”以外,还有许多被普遍忽视的“大春节中的小节”。整个大春节比较完整的过程是:
腊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
腊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岁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春节)鸡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谷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二) “春节”名称确定的由来
现在,有一种说法,尤其是网络上这种说法较盛行,说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是袁世凯提出的,这是对历史知识的误读。的确,称呼公历的1月1号为“元旦”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但这个决定不是袁世凯作出的,也不是在1914年(即民国三年),而是中华民国刚成立时,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1912年,民国政府正式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而现在我们称呼的“元旦”、“春节”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第一届政协会议起到的是筹备建国的作用。
(三)中国第一春联
《宋史·蜀世家》则云: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孟昶于岁除,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中国第一春联。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