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漠烟汉家风
(2010-02-12 08:56:40)
标签:
兽医临床研究生物技术广东省农业厅孔宪刚 |
分类: 情感*我的通讯 |
大宛漠烟汉家风
在新疆几十年,可以说对巴里坤的了解完全等于零。有位同事是巴里坤人,听去过他家的人说,他家的宅院是个“大屋顶”的古建筑,还有巴里坤古老的城墙、庙宇什么的,在古老的西域历经几百年兴衰变迁竟然还有这么个地方实在让人神往。于是,原本就不爱好访古探幽的我就动了想去看看的念头。机会终于来了。2004年7月单位组织到哈密活动,决定走北线要经过巴里坤,相关与不相关的人就促成了这次巴里坤访游。
一、可汗骑在高高的战马上,指着山冈下的湖泊高声叫道:“巴尔库尔!”
从乌鲁木齐出来往北过了米泉后,车从216国道往东拐进入了到哈密的北线。北线路沿着天山东脉北坡在农田和戈壁里向前沿伸,早就听说这条路是古时通西域的官路,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主干道,因此第一次走上这条路充满着无限神奇和感慨。
乌鲁木齐持续了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进入山丘原野后,天气凉爽宜人,这对于曾经煎熬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超然享受。从重峦叠嶂的千峰万壑里远远可以看到长年积雪的雪峰。山里天气变化无常,从乌鲁木齐出来一路还阳光灿烂,上了北线后渐渐转阴,过了木垒就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点打在车窗上,给雨中出游的行人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情趣。
车从无数的山峰里钻出来,这时天气也晴了,金色的阳光从云层里射出来,眼前豁然出现一片广阔的原野。南面虽依然是山,但这里的山上有成片成片的松树。“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的壮丽诗句不觉一下子就跳了出来。
眼下出现一片耀眼的波光,这就是巴里坤湖。史载古称蒲类,唐诗人骆宾王诗《夕次蒲类津》“蒲类津”即今巴里坤湖。据说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骑着他那骠悍的战马,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指着躺在山下碧草中带“S”形的湖泊高叫“巴尔库尔!巴尔库尔!”从此,巴尔库尔就取代蒲类津或蒲类海什么的了。元代称巴尔库尔淖尔。淖尔译成汉语意思是湖泊,巴尔库尔是老虎腿,据精通蒙语的人说准确地说应为老虎前腿。清雍正年间取其谐音称巴里坤。联系巴里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代战略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为这位一代天娇的改名拍案叫好。
巴里坤并不是从此就叫巴里坤,乾隆三十八年御批钦定巴里坤县为镇西府,而把巴里坤县更名为宜禾县,属镇西府辖制。后来又经历过裁府撤县、裁厅设县设镇西厅、镇西县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镇西县为巴里坤县,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专署。
二、巴里坤在战略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历代王朝的军事基地
过了巴里坤湖,远远望见一个大屋顶城楼高高跷起,成为一遍高高底底土黄色房屋中的一个亮点,它就是巴里坤汉城的西城门“得胜门”。巴里坤县城沿着公路一字儿铺在天山脚下。县城在公路北面,偶而从鳞次栉比的房屋中露出一截残败的土城墙。公路南面山坡是麦田,由于气温低,地里的麦子还是青的。
巴里坤盆地四面环山。盆地宽约30公里,长约60公里,属东天山高山盆地,地表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天山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盆地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广袤的草原,成为天然的粮仓和天然的牧场。据近代学者研究,早在南北朝时期,巴里坤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一个重镇。最早从漠北草原通向天山北麓的蒲类古道、从甘陕经哈密至巴里坤的甘新大道和从归绥经过蒙古草原到巴里坤的新绥大道等数条古道,都要从巴里坤通过。由于天山南沿的几条古丝绸之路长年处于风沙缺水、严寒酷暑的严酷环境中,与之相比,这条通道便成为来往兵马客商的首选。
随着巴里坤成为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和军事上的重镇。这里的人口也随之剧增。两汉书记载蒲类国时有二千余人,唐时屯军三千。清朝在统一后人口发展更快。雍正七年(1729),准噶尔部侵犯清朝边地,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2.5万人马进驻巴尔库尔。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康熙年间到民国末年,人口最多时增加到30000多人。粮食怎么解决?据史料记载自汉唐至清朝主要靠屯田屯牧。屯田主要有兵屯、犯屯和户屯三种形式。兵屯是军队有仗打仗,无仗垦田;犯屯又叫遣屯,是把内地的罪犯流放到新疆参加屯垦;户屯主要指清政府招募组织关内平民百姓到巴里坤参加屯垦,也叫民屯。甘露川水草肥美,沃野千里。在这里开垦种地,旱涝保收。巴里坤有名的八大景之一的“屯稼堆云”,就是指草原上屯垦开发时,庄稼堆积如云的繁荣景象。至今,在被称为哈密地区粮仓的大河乡,还留有汉、唐、清代驻兵屯田的兵营遗址。《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蒲类“国出好马”。自古以来,巴里坤就是名马产地。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统一祖国,讨伐叛乱,政府就在巴里坤兴办各种官牧场,繁殖牲畜。雍正十三年(1735),巴里坤的昭莫多、呼乔尔台、沙山子等处就驻兵屯牧;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调进军马3万匹。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式命名巴里坤马场。
巴里坤优异的地理位置,成为数万西征大军屯集休整、补给给养的军事基地,因而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汉王朝应乌孙王之请,封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三万将士直驰蒲类合击匈奴,于蒲类海边大破匈奴。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完成统一西域大业。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从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为稳定西域局势,维护祖国统一,唐景龙四年(710),唐王朝“伊吾军”驻甘露川筑城屯田。这座筑在甘露川边的城池,就是大河唐城。
现存的古城遗址有六座,分别是大河唐城、元代木城和清代汉、满等四城。
听当地人说,不到大河唐城,不算真正到过巴里坤。
大河唐城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分为主城和附城,中有通道相连。原四角的望楼多已坍塌,现存西北和西南角尚可辩认。现残存马面5个,其中一个宽8米,高9米,城外有护城壕,现城西北还存有30多米长,6米高的城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唐城周围是一片绿。东面,原来有几处泉眼,终年汩汩喷涌,当地人把它们叫做龙口。后来,人们在龙口下方筑起大坝,从龙口喷出的水被蓄积起来,成了一座水库。由于地下水丰富,滋养着一片丰茂的牧草。南面,隐隐的天山雪峰下是墨绿的原始松林,山坡到山脚是一片翠绿,一直绿到唐城边上。一条溪水穿透草原腹地,形成宽约一两公里的湿地,湿地中草色更浓、更翠,一片一片斑驳的野花点缀其间。溪水滋润着一方生灵,唐人称这里为甘露川,今人称这条溪水为大河。站在古老的唐城上,望着四野的一片碧绿,感受着旷野里无尽的平和与宁静,怎能不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呢!
汉城为雍正九年(1731)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师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而夯筑的绿营兵城,东西长1553米,南北宽788米,墙高6.8米,上宽4米,下宽6米。此城告竣后因嫌其小,为弥补不足,又在东西各五里处分筑两座小型兵城,以为犄角,今人称东西破城子。汉城与伊犁惠远城、乌鲁木齐巩宁城、奇台孚远城并称为北疆四大军城。在汉城以东500米,与汉城并列着一座城叫满城。这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驻防满旗旗兵而建。满城东西长1306米,南北宽501米,墙高7米。现在,汉、满两座清城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
元代木城在大河乡旧户村东北12公里,夯土建成,城为方形,边长60米,东墙坍塌,其余三面残留高与宽1米左右。东北角有一高2.7米的土台,似为角楼。另残存土坯建的房屋遗迹。专家考证这个遗迹当是历史上元兵在此夯土垒基竖木围栅建筑的城池。
巴里坤发现汉、唐、清时期的石碑(在新疆发现汉碑共四块,其中巴里坤就有两块)仍在诉说着这段历史。
迄今新疆最早的古碑任尚碑。1980年4月,巴里坤县牧民在松树塘北200米处发现一块古碑,石碑经千年风化形状已不规则。碑高1.4米,宽0.65米,厚0.42米。1981年7月经有关专家辨认,确认为东汉“任尚碑”。碑文共五行,每行十余字,能辨认的字已不多,但珍贵的是时间和人名等字迹尚清晰。如碑头“汉平夷碑”、碑文中“惟永元五年”、“任尚”、“蒲类至西海”等字样。据史书记载,汉永元5年(93)间,北匈奴与东汉王朝为争夺西域曾多次交锋,任尚是东汉大将窦宪手下的重要将佐,曾多次参加过与匈奴的战争,汉和帝永元3年(91)是东汉王朝抗击北匈奴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任尚在这场战争中战功卓著,此后任尚于永元5年(93)偕同长史王辅追擒叛逃的北匈奴单于於除鞬。此碑刻于永元5年(93),是东汉王朝稳定边疆,抗击入侵,保卫祖国的记功碑。但这一段史实只见记载于史册,缺乏其它史料进一步佐证。这一发现,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此碑现存于巴里坤文化馆。
又一填补历史空白的裴岑碑。裴岑碑又称镇海碑,是清雍正7年,陕川总督岳钟琪屯兵巴里坤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时,兵士于垦田中发现。碑高1.4米,宽0.6米,厚0.42米。碑文为“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裴岑将群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群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汉顺帝时,敦煌太守裴岑率部诛匈奴呼衍王,克敌制胜,安定边境的史实史料并无记载,裴岑碑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镇海碑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已被新疆博物馆收藏。
见证一百多年抗击外侮、民族分裂的富宁安碑、田峻碑、保安碑。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中国版图、抵制沙俄的侵略和扩张,与割据称雄的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在这场捍卫祖国统一,防止民族分裂的斗争中,巴里坤草原一直是清军的大本营与指挥中心,是清军与敌军争夺的咽喉要塞。这一段史实,有关资料虽有记载,但涉及此三碑的内容却多有疏漏。富宁安碑整个碑体像一只卧牛,因此又叫卧牛碑。富宁安碑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靖逆将军吏部尚书兼总督仓场事务富宁安统兵驻巴里坤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为自己立的记功碑。这座碑在巴里坤县城南约2公里的岳公台山脚下。碑高1.33米,宽1.66米。田竣碑又称年羹尧碑。为五十年代初巴里坤县城东的石人子村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碑高1.8米,宽0.55米,厚0.3米。此碑为西安镇标副总兵田竣的记功碑,现存于巴里坤县文化馆。保安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外的岳公台下。此碑记载了清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决定派兵西征,收复被英俄侵占的新疆南疆及伊犁等地区。巴里坤军民为西征大军屯集粮草,运输物资,支援战马,充当向导,为收复失地所立下功绩的这段史实。
三、厚重的汉民族文化积淀,浓郁的民俗民风
汽车沿着城南公路往东弯过一个弧形,右边山脚下伸出的一个小山包赫然出现在视线里,距离越来越近,山石草木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车里有人叫了起来:“那是岳公台!”大家一起把目光投了过去,凝神注视着这个像手巴掌似的山包,同时问起山名的由来。
岳钟琪为清将岳升龙之子。清康熙五十九年从征,在平定西藏、青海中立下赫赫战功。被雍正称为“当代第一名将”,乾隆称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是清朝前期唯一被拜为大将军的汉族大臣。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子噶尔丹策凌继位。雍正向其索要从青海逃亡的罗卜藏丹津,噶尔丹策凌分庭抗礼。雍正决定发兵两路征讨。七年春,命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为北路军屯兵阿尔泰,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为西路军屯兵巴里坤。岳钟琪进驻巴里坤后平息了叛乱,没有战事时带领兵士屯垦种地,操练时以“巴掌山”作为点将台指挥训练队伍。岳钟琪治军严谨,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爱戴。但传说是爱国英雄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子的岳大将军历经磨难,最后被副将军张广泗等诬陷弹劾,被“革职交兵部拘禁”,差点丢掉脑袋。人们怀念这位为巴里坤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就将“巴掌山”改名为“岳公台”。“八阵奇门”胜景、“辕门口”遗址和建造岳王庙以及巴里坤每年元宵节举行“垒旺火,烧秦桧”活动,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名将。“烧秦桧”确实很有意思。就是让泥塑的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双双跪在岳王庙前,人们在他们空空的腹内燃起焦炭,使他们七窃生烟喷火。凡是来观看的游人,若有头痛病的便抚摸泥人的头,有臂痛病的便抚摸泥人的臂,如此这样就把自己的疾病转嫁给了秦桧夫妇。据说“垒旺火,烧秦桧”活动中的这个“秦桧”其实不是宋朝的大奸臣秦桧,而是张广泗。
“马尿一泡尿,流遍全街道”,这句诮皮话是说巴里坤县城不大。别看他小,却挤身新疆“三大商埠”、“八大名城”之列。过去这里商贾云集,驼铃声声,红火了几百年。有一句顺口溜说,银东街,金北街,古铜烂铁在西街,流民遣犯在南街。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县城四街的住户。久负盛名的“仁和兴”、“魁顺祥”、“兴盛昌”等“八大商号”都云集在北街。在巴里坤落户的关内客商游民,为了在风俗迥异的遥远西域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纷纷兴义学,办私塾,建寺庙,创会馆,守住各自的一片精神乐园。在清代,这里就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誉。现仅存的地藏寺、仙姑庙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庙宇群。据《镇西厅乡土志》载,“道光年间,四营有四营之庙,三乡有三乡之庙……庙宇之多巍巍然诚一群之壮观也”。在汉、满城七里半范围内就建有57座庙宇群。从形式上看,佛、道、儒、贤、圣、仙无所不有。有庙就有传说,有庙就有风俗。譬如巴里坤的庙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开始,月月有庙会,有时一月数会。隆重一点的有正月十五老君庙、财神庙、凉州庙、无量庙等庙会;立春有牛王宫唱戏;四月十九娘娘庙会;五月十三关帝庙祭典,十六、二十五有地藏寺、仙姑庙会;六月六有三清庙会……。
汽车拐进了岳公台对面汉城的南街,停在了榆树巷口。同事家的宅院就座落在这个巷内。
王家老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雍正九年(1731),岳钟琪平定噶尔丹叛乱后班师回朝,巴里坤由屯军元帅镇守,这位官封四品的大元帅是就是王家老宅的先祖。不仔细看,这幢民宅与西北所有的民宅一样,低矮的门楼房屋,高高的院墙把院子里的一切遮挡得严严实实。没有内地古建筑飞檐斗拱的奇伟,也缺乏过去富豪大户朱门大宅的那种气派。但当你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这种低矮的房屋正适应了西北风沙肆虐严寒酷暑难熬的特点。如果把内地那样的古建筑完全照搬到西北是住不了人的。在西北,民宅低矮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冬天,可以减少风寒的侵袭;夏天,早晚气温低,低矮的房屋可以将早晚的凉爽气温保持时间长久一些。其次,军队靠的是军饷,那时大军远征西域靠朝庭补给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在巴里坤之所以要展开屯垦,自给自足就可以证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房主人纯朴爱兵的为人。再次,人的生存永远是第一需要,在蛮荒的古西域旷野上,这种生存意识会更强烈。事实证明,王家古宅正是由于其子孙恪守着不事张扬的祖训才得以逃脱过历史上无数次兵灾火燹的劫难保存到今天。
王家古宅外观以平实、简朴见长,而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如布局上仍以四合院结构为单元。门楼、屋檐、窗棂等部位完全传承汉人古建筑风格,斗拱榫卯连接,阴阳咬合。窗棱以木质镂花,精雕细刻。门楼为硬山屋顶,屋顶下斗拱为六铺作,门楼上精雕细刻的图案是龙不抬头凤不展翅的图案。自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在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雕刻这种龙凤图案,可见这与身份有关。满清是旗人的天下,王家是汉人,能刻上龙凤图案就已经是莫大的信任与荣耀了,怎么能让龙抬头让凤展翅呢?可见那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啊!从门楼进去,迎面的屏风门紧锁着,东边的侧门是常开着的。文物所彭所长幽默地给我们介绍说,屏风门只有七品以上官员造访、或在大年三十、迎亲出殡时才打开。王家一直守着祖宗的规矩,这道门难得打开过一次。因我们是大机关,厅处级干部也不少,王老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了这道门。往日的雕梁画栋如今油彩斑驳,木质外露,显得衰败不堪。祠堂里的香案、供桌仍然按原来的位置摆放着。天井里一棵高大的古榆树依然浓阴绿盖,郁郁葱葱。原古宅布局有主、仆、前、后院之分,占地十亩,后院一直到城墙跟。现前院仅有祠堂、主房、书房、账房和灶房,后院只保留了一点菜地。由于历史原因,现只剩下前后院仅一亩多地了。王氏子孙已遍布天山南北,我们的同事是王家第11代子孙。他的父亲王善桂,已是70多的高龄了,仍守着祖先的这份产业,教育他的子孙崇尚儒学。
四、遍地是金的巴里坤人啊,你为何守着金山要饭吃?
就像王家古宅一样,巴里坤的辉煌已成为过去。自从1922年通往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被关闭,随着从内蒙呼和浩特到新疆、酒泉至哈密公路的开通,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巴里坤这个昔日的通衢大道被彻底扔在了大山一边,渐渐被人们淡忘。巴里坤从此走向了衰落,走向了封闭。巴里坤人也自恃有天赐的草丰水美的自然优势,满足于从内地家乡带来的已自成一体的文化的精神乐园,从此也不再过问山外边的事,以至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在巴里坤县城大街上,还有拖着大辫子的男人招摇过市……
在滚滚而来的经济商品大潮中,巴里坤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帽子……
巴里坤人不是自甘落后,巴里坤人也急!
早在1998年,巴里坤县委就看到本县的文物古迹是个宝,下发了《修复地藏寺、仙姑庙,修建南关公园的决定》。真是一呼百应,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领导、学者、个体工商户、老人、小孩纷纷康慨解襄,那场面,那情景,催人泪下……
但是,十年浩劫,破坏性太大,修复文物古迹工程浩大,政府拨款、群众捐赠只是杯水车薪。五年过去了,修复工程迟迟未能完工,缺的是钱!
2001年,巴里坤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却没有给巴里坤人带来财富,根本原因是观念落后。为此,他们在水利、林业、畜牧业上提出了新思维、新举措;在旅游业上提出加大投资,改变人居环境的新思路。近三年来,巴里坤古城建设已投入资金2亿元,地藏寺、仙姑庙、大河唐城修复工程已投入资金1487万元,维维集团、新疆天一、新疆夏禹、双格实业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已看好了商机,在巴里坤落户……
巴里坤地藏寺、仙姑庙、大河唐城感受着这些变化;“蒲海鼍城”、“镜泉宿月”、“黑沟晓月”等八景、古烽火台、兰州湾子商代石屋、巴里坤古岩画以及松树塘、白石沟等名胜古迹睁大着眼睛,好奇地注视着这些变化,时间长了,不觉长长地打个呵欠,又酣然睡去……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一项新兴产业。不少专家学者建言,巴里坤应成为旅游业的天堂。
巴里坤,你有理由辉煌!你有理由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