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企业内刊名称的思考

(2009-09-06 20:15:10)
标签:

企业内刊

通俗性

产品品牌

一体性

杂谈

分类: 关于*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内刊名称的思考

 

    企业发行企业刊物,有内部发行的,也有向外部公开发行的。现在传媒如此发达,企业为什么还要创办属于自己的传媒呢?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实际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刊物,标致着一个企业一定的精神文化能力水平。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到了创办内刊的阶段,说明这个企业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对这个企业来说,这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果一个企业具有期刊以上传媒工具,则标致一个企业具有相当的实力。可见,一个企业的传媒质量、传媒规模及其运作手段,是与这个企业的实力、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成正比的。

    鉴于此,企业内刊创刊事件,则可以看作企业完成原始积累阶段,开始走向扩张的标致性事件。所以,为企业内刊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不唯不重要。

    俗话说,马要鞍装,人要衣装。企业要创办内刊了,为内刊起一个响亮、好听的名字,就如给企业定制一套合适、靓丽的外衣一样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属性,万变不离其宗。背离了事物本来的特质,就会事与愿违,闹出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把给内刊起名比喻成定制外衣,是把内刊拟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外衣是不止一套的,通常还有工作衣、制服、礼服、休闲衣等等,每种衣服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衣着场合,不能乱了套。企业内刊名称,也要给它一个正确的定位,才名至实归,显现出企业的软实力。

    起名不能等同于给企业制订规章,企业规章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时作出修改,而任何名称都要在其历久性、通俗性、一体性的原则下定位,才能避免与他人雷同,显现出大气、特质的品味。

    历久性原则。企业内刊的名称就是一个品牌,起到让人过目不忘;易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创意富有特色的作用,它与企业产品品牌具有既独立又等同、既等同又有区别的特点,极易让人产生内刊名称就是产品品牌名称,产品品牌名称就是企业内刊名称的联想。世易时移,时事变迁。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处于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稳站船头,能历久弥坚,成就企业的百年之梦。如果说企业产品品牌是企业硬实力的话,那么企业内刊名称则是企业软实力,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互映衬,熠熠生辉,永远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

    通俗性原则。通俗性就是口语化,大众化,不生僻、不拗口。如知名企业富士、微软、联想等,具有好说、好念、顺口、好记的特点。通俗性原则不等同于雷同。时下许多企业给企业文化刊物起名都一窝风《XXX人》、《XX人》、《XXX人》……。这里的“人”并非“报”的意思,怎能涉及到“精神文化”范畴,就一概冠之以“人”呢!如此缺乏市场观念,缺乏新意的名称,不但犯了与他人名称雷同之大忌,还给人以跟风、肤浅和阴差阳错之嫌。因为“人”所表达的“文化”意涵,其功能着意于“内部”文化建设。而“外部”市场上,客户第一关注的是产品的品牌,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一般是提不起兴趣的,即便当作礼物馈赠给客人,客人当面虽也翻翻,抑或说些溢美之词,事后制作再精美也被当作垃圾丢弃。只有企业管理者及其竞争对手,才对别人的“内部”文化比较关注。

    一体性原则。正如上文所提到,好的企业内刊名称就如企业产品品牌,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熠熠生辉,相得益彰。如人民日报社,所属报纸杂志有20多种,每一种名称就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行范围。与内刊功能一样,同属其行业业者思想道德修养、业务研讨的刊物名为《思想战线》,新华社的则称《中国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称为《传媒》,等。给企业内刊起名,不能心猿意马,脱离企业,天马行空。脱离企业特色的名称,起到消散市场对企业产品品牌的关注度,不但有害无益,不唯不叫创意,不唯不叫文化,还有可能被市场认为缺乏文化,进而危及对其产品的认可。

    取名字是一门学问,有许多讲究。上面所说不过是一般性原则。遇到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实际仔细斟酌。例如碰到几种品牌名称不一致时,以哪种名称作为内刊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哪种名称外延大就采纳哪种名称。因为外延大的名称涵盖面广,给人发挥的空间大,历久不衰,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而内涵丰富的名称具体指向明确,外延过窄,缺乏想象的余地,在品牌升级过程中,容易被新的品牌所取代。当然,二者非此即彼并不是固定模式,如果把二者相加,把外延大的名称和内涵丰富的名称相加在一起,信息量大了,内容丰富了,反而会收到不同凡响的宣传效果。如某怡新公司是个兽用疫苗企业,内刊名“怡新人”与“怡新制药”哪个名称好呢?根据时下风气,“怡新人”作为内刊名是顺理成章的事。而采用“怡新制药”毫无疑问会遭到各方面强烈反对,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名称是个行业名称。这里还是存在一个观念问题,瓶子还是这个瓶子,关键在你装什么样的酒了。采用“怡新制药”作内刊名称,即宣传了企业文化,又宣传了企业产品,符合“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怡新制药”和“怡新人”,企业希望市场关注的是什么,市场会关注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好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名字里面有黄金,对企业来说,更是一门值得深深钻研的黄金学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