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上善若水”

(2009-01-06 16:00:14)
标签:

宗教

上善若水

品性

万物

孔子

杂谈

分类: 关于*企业文化

说说永顺精神中的“上善若水”(演讲稿)

关于永顺精神,吴董事长在解释“智圆行方,锻百年基业;德至善明,炼永顺人生”这句话时,又提到“上善若水”这句话。这三句话分别出自三个典故,构成“永顺精神”的思想核心。搞清“智圆行方”、“德至善明”和“上善若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永顺光荣传统,弘扬永顺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很有必要。

“智圆行方”、“德至善明”大家基本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说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以水喻德、以水喻人、以水教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甘愿奉献而不计得失,甘居下游而放弃上游地位。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近之于道。而理想中的“圣人”就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顺,二是甘居下游,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这使我想起歌德所言:“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能放弃上位生活,而且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到最艰苦,最贫穷,最偏僻的地方去扎根,去打拼,去开创出另一翻新天地,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水的品性。光有水的品性还不够,老子从水性又说到“水德”。水有哪些德性呢?老子用了七个并列排比句对水德进行描摹写状。这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让我用七句话来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海水斗难量,润物细无声,诚信路宽广,政通风雨顺,处事用所长,择时功倍增,智圆又行方。

典故“孔子问李”记载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一个说:“逝者如斯夫”,一个说:“上善若水”。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任何对立的事物,只要通过交流、沟通,就可以化解分歧,达到融合,达到统一。

典籍中还有一段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话。孔子的话,说出了他在观察大水中,感悟到君子应向水一样,具备九种高尚的品格。用九句话来说说我的理解就是:万物竞争忙,唯水化琼浆;位卑屈人下,进退避锋芒;洮洮无穷尽,源源水流长;山高峰壁立,趋避告声让;一碗水端平,水平法公平;皆知满招损,公正无商量;无处不渗透,无处不走访;荡涤乾坤新,洗涮污浊强;百折千回转,矢志奔东方。这就是孔子以水来描述他理想中君子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教化的九种品德。有些观点虽然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就“上善若水”而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儒道在赞美水的品性上的高度融合,为后世刘安在“智圆行方”主张上进一步把儒道融合发挥到极致奠定了基础。

吴惟端董事长极具慧眼,在总结永顺精神的基础上,又将孔子的名言“明德至善”予以变通,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撷取了这三朵奇葩,通过“德至善明”使“智圆行方”与“上善若水”统一起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水乳交融的思想高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永顺精神思想内核,使永顺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永顺公司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永顺人,我们为此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为此,我们也倍加珍惜,一定要把永顺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这里,也请让我表示一下心意:谢谢董事长!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