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学习杂谈 |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毕业前夕的一个晴天,班主任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说:“这是最后—课了。我布置—个作业,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请大家绕着500米的操场跑两圈儿,并记下跑的时间、速度以及感受。”说完便走了。
20年后师生又相聚了。老师说话了:“我离开操场后,在教室走廊上观看了同学们的完成情况。现在,20年后的今天,我对作业讲评一下。跑完两圈儿的有4人,时间在15分20秒之内;1人扭伤了脚,1人因为太快摔了跤;有15人跑过1圈儿后觉得无趣,退出后在跑道外聊天儿。其余的嫌事小,没有起步。”
大家惊异于老师记得如此清楚,一下子看到了老师昔日的风采,纷纷鼓掌。掌声落下后,老师继续说:“我就这次作业,并结合多年人生体验,送各位四句话:其一,成功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其二,身边的小蘑菇不捡的人,捡不到大蘑菇;其三,跑得快,还须跑得稳;其四,人有了起点并不意味就有了终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生路上,既要跑得快,还需要跑得稳一些。成功在于坚持,在于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如果你能坚持着,总有一天成功会垂青于你。
我们会遇这样的学生:因为智力比较好,他就觉得有些题反正自己都会了,在做小学数学题的时候,就省略了过程,只写出一个答案。至于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步骤是怎么样的,他们不管,也懒得写,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只要答案对了,就特别高兴,但如果答案错了,因为没有解题过程,很难看出问题错在哪一步。还有的同学,在做题的时候,知道用这种方法,但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就不知道了。毕竟小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知道一种方法,把公式往里一套就可以了,并不去着重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过程当中出现哪些规律,应该怎么研究怎么分析。但到了初中高中,就要探究这些,这就牵扯到能力问题。
在这里插一小段。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在学乘法口诀之前,她竟然背起了:一一得二,一二得三,二三得五……一三得四,二三得五。这是把乘法口诀套在加法上,背完以后做题就快。我一听她在死记硬背,就问她是谁让她背的,她说是老师让背的加法口诀。我立刻让女儿停下。不能背这样的口诀,初学数学怎么可以用这种方法,必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数的概念学起,真正理解以后学起数学来就简单了。当然,乘法口诀是需要背的,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基础的加减法不能背。老师这样做,是太死板了,太注重结果了。对于我不让孩子背加法口诀的事,女儿的数学老师还特别有意见。
对于班里那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孩子,我要反复给他们点儿教训。我让他们研究问题强调过程,过程一定要搞清楚,慢慢培养了分析事物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很不简单的,你脑子学了知识,形成了一个现成的模式,对比当中你会发现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不同,一步一步推出正确结论,没必要背一个结果。
考试时候的论述计算题,没有过程光有结果是不给分数的。一句话:在学习中,过程重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