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惠州诗(词)赏析5和陶诗

(2025-10-22 07:12:25)
标签:

文化

苏轼惠州诗

和陶诗

苏辙诗引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苏轼惠州诗(词)赏析5

我楚狂人

 

(本文发表于沧浪诗社《姑苏吟》2025年第一期)

三、和陶诗

追求精神自由的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更是中国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所以,很自然地也成为惠州苏轼的精神偶像。我们没有发现苏轼在惠州之前的苏轼“和陶诗”,但是在惠州时期,苏轼至少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这是很惊人的数量。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和诗”,但是都是与“活人”的酬答,而与“先人”的“和诗”实在是一个首创。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苏轼和陶诗是不是从惠州开始的,我们难以肯定,但是在惠州创作和陶诗最多,这是可以肯定的。拒不完全统计,苏轼在惠州的和陶诗有一百多首。

关于苏轼“和陶诗”,其弟苏辙有文章这样说:

追和陶渊明诗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按】这个阶段,苏轼已经把陶诗当做自己的心灵寄托。苏轼给朋友程全父的信中说:“仆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忽然想到柳宗元,柳宗元在永州的诗就很有陶诗的味道,但是更觉清冷。对于柳宗元的诗,苏东坡曾经发表这样的评论:“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这是把柳宗元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这个意思是说,柳宗元诗外表平淡而内涵充实,语言恬淡而意境甚美。我以为这样的估价是很中肯的。因为苏轼懂柳宗元,也懂陶渊明。苏轼仰慕陶渊明,曾想象着把自己与葛洪、陶渊明画在一张图上。“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他多次游走于葛洪生活过的罗浮山,为他的丹灶、药池题字写诗;更流连于陶渊明用诗文营造的桃花源里,隔着时空与之唱和。唱和陶渊明,这是苏轼在惠州的贬谪生活的一种特殊表达。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不满和苦痛, 而相反, 他随遇而安, 努力去适应当时的生活处境。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按】用陶渊明式的语言和陶诗,苏轼真的用心了。诗句明白如话,不用注释。苏轼说,人生有限,何必苦苦贪求,最平常最简朴的生活,圣贤难求。

其二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

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按】用最清新的语言,写最清新的景色。醉醺醺的诗人已经融进这一片宁静中。

其三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苏轼陶醉在这种平常的宁静中。苏轼已经与陶渊明心灵相通了。

苏轼惠州诗(词)赏析5和陶诗
惠州西湖,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轼惠州诗(词)赏析5和陶诗

苏轼惠州诗(词)赏析5和陶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