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所一:光裕社(存)——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九
标签:
文化苏州的会馆公所光裕社评弹公所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公所一:光裕社(存)
——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九
我楚狂人
光裕社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宫巷第一天门8号。
始建时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
保护状况:保护较好。2003年,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苏州的会馆现存七座,占苏州会馆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强。苏州的公所,全盛时期有140座至多,但是保护的状况明显不如会馆,现存的公所极少,我们可以见到的也就是光裕社(评弹公所)和玉器公所了,梨园小筑(戏曲演员公所)近期在石路商圈西扩中悄悄消失,这样苏州的现存公所更少了。
苏州曾经有140多公所,我曾经怀疑,明清时期的行业划分细化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但是,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资料纠正了我的看法,事实上一个行业并不是只有一个公所,如苏州的王牌行业丝绸纺织业,前后就有过好几十个公所,著名的如云锦公所、七襄公所,但是都无存。
下面先看评弹公所光裕社。
光裕社创立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最初名为“光前裕后”,取“光耀前人,造福后人”之意,后简称为“光裕社”。由苏州评弹艺人“七品书王”王周士发起创建,他被誉为光裕社的鼻祖。
光裕社制定了严格的社规,对艺人的品德、艺术修养和演出规范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社规保证了评弹艺术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促进了评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社内注重师徒传承,有一套严谨的拜师学艺制度。徒弟跟随师傅系统学习评弹的唱腔、表演技巧、书目内容等,使得评弹的艺术精髓得以代代相传,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鼓励艺人不断创新,包括在唱腔、表演形式和书目创作等方面。艺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流派唱腔,如蒋调、张调、俞调等,丰富了评弹的艺术表现力。
不断创作和整理新的书目,同时对传统书目进行加工和改编,使评弹的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满足了不同听众的需求。
光裕社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评弹艺人,为年轻艺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年轻艺人可以通过观摩前辈的演出、与同行切磋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其中具有“选秀”意义的光裕书会就承担了推介新秀,推介新流派的重任。光裕书会的传统至今沿袭。
光裕社作为评弹艺人的行业组织,起到了规范行业秩序的作用。它协调艺人之间的关系,解决行业内部的矛盾和纠纷,维护了评弹艺人的共同利益。
增强了评弹艺人的团结和凝聚力,使艺人们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推动评弹艺术的发展。
如今光裕社依然活跃在苏州评弹界,定期举办演出活动,培养新一代评弹演员,致力于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承和发扬下去。光裕书厅作为光裕社的重要演出场所,也成为游客和曲艺爱好者了解苏州评弹的重要窗口。
光裕社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宫巷第一天门8号。该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两路三进格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光裕社整体建筑布局较为规整,体现了传统江南民居的建筑格局特点。中路为主要的厅堂建筑,是举行重要活动和议事的地方;东西两路则分布着一些附属用房,功能分区明确。
光裕社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建筑外观造型端庄稳重,屋面采用小青瓦覆盖,硬山式屋顶线条简洁流畅。建筑的梁架结构多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木构件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如花卉、人物、动物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光裕社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位,也都有精美的装饰。门窗采用了传统的格扇形式,格心部分雕刻有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栏杆则采用了木雕或砖雕的形式,图案精美,工艺精湛。
光裕社在评弹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光裕社旧址见证了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评弹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2003年,光裕社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光裕社现在已经是苏州惟一的保护基本完好的同业公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