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二:全晋会馆(清末民初易地重建,保存完好)——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二

标签:
文化苏州的会馆公所全晋会馆昆曲博物馆 |
分类: 苏州夜话 |
会馆二:全晋会馆(清末民初易地重建,保存完好)
——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二
我楚狂人
全晋会馆
地点: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原址山塘街半塘桥附近。
始建时间: 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始建于阊门外山塘街,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军战火,光绪五年至民国初(1879-1912 年),重建于现址。
现存情况:保存较为完好,全国重点文物。
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旅苏山西钱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地址在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李秀成部占领苏州,阊门外大部分会馆尽被烧毁,其中包括山塘街全晋会馆。光绪五年至民国初(1879-1912 年),山西商人在城内中张家巷现址重建新馆。
山西钱商是清中后期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财团之一,苏州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全晋会馆的出现,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
苏州中张家巷全晋会馆是苏州现存会馆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且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一处古建筑群。1963年,全晋会馆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所在地,向公众展示苏州地区的戏曲文化历史和艺术成就。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戏曲文物、资料和道具,经常举办戏曲表演、展览等活动,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全晋会馆供奉关帝,作为山西同乡聚会、议事和娱乐的场所。
全晋会馆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依次有门厅、戏楼、正殿、后楼等建筑,东西两侧设有厢房、廊庑等附属建筑,形成了一个严谨规整、功能齐全的建筑群体。
戏楼是全晋会馆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为歇山顶,平面呈“凸”字形,分上下两层。楼下为通道,楼上为戏台。戏台为四方形,台面铺设木板,台顶藻井呈穹窿状,由数百块木板榫卯拼接而成,中间绘有精美的八卦图案。藻井不仅造型美观,还具有声学效果,能使演员的演唱声音在厅内产生共鸣,回荡悠扬。戏台四周的梁枋、斗拱、垂莲柱等木构件上,均施以精美的木雕装饰,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全晋会馆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殿内供奉着关羽神像。正殿的建筑结构严谨,用材粗壮,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殿内的梁枋、斗拱等木构件上也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全晋会馆除了木雕外,会馆的建筑装饰还包括砖雕、石雕等。门厅的砖雕门楼造型精美,雕刻内容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拜寿”等传统故事,以及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刀法精湛,富有立体感。石雕主要集中在柱础、栏杆等部位,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全晋会馆是山西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山西商人的经济实力和商业经营理念。。
全晋会馆也是山西地域文化在苏州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都体现了山西地区的文化特色,而山西商人在苏州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也将山西的文化、习俗等带到了苏州,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今天全晋会馆依托保存完好的古戏楼,先后成为苏州昆曲博物馆,中国戏曲博物馆,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