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会馆公所5明清苏州的社会形态与公所

标签:
文化苏州的会馆公所苏州明转型公所与茶会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会馆公所5
——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序
我楚狂人
二、苏州的公所2
2.明清苏州的社会形态与公所
明朝中叶开始,苏州领先于全国。开始了明显的向商品社会转型的趋势。如大规模的手工业工人队伍的形成,社会分工细化,行业公会的产生,出版业和新闻业雏形的崛起,资本运作的雏形诞生。所有这些,我国的史学界习惯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说法是不是科学,且不论,但是苏州在明中期开始出现了社会转型,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转型,被清军入关打断了,但是从乾隆时期开始,又重新启动。而苏州的同业公所,正是应这一社会转型的契机而生。行业有竞争,老话说“同行是冤家”。因此就要有行业的管理,规范行规,调解纠纷,促进发展,保障利益。
众多同业公所在明清时期的苏州产生,这是历史的必然
3.公所的功能(茶会)
同业公所的重大事宜自然在公所议决,但是一般的商业活动却在更加轻松的茶楼展开。当时苏州的手工业艺人都重视喝早茶,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做“上茶会”。
茶会分两种,一种是日常的商业交流。在茶楼交流信息,沟通行情。我的外祖是玉器匠,每天要到黄鹂坊桥茶楼“上茶会”,这里是玉器匠的交流场所。我外祖就是在这里得知吴江同里有一件待售的“吃不透”的翡翠戒指,赶到同里,认准是好货,发了一笔小财。
另一种是“吃讲茶”,解决纠纷。纠纷双方,有公所的“老行尊”主持评理,同行公议。最后,理亏的一方“惠茶钱”。
上文提到的行业自律、祭祀与信仰、教育培训、慈善救济、争议调解,这些功能,同业公所切实地执行着。
历史上,明后期苏州的印书业发起的反盗版的统一行动,就是一个保障行业利益的实例。又如苏州的“绸缎业公所”控制丝绸定价,就是反对恶性竞争垄断市场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