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与抱朴峰——三游茅山之五

标签:
旅游茅山葛洪抱朴峰非常道 |
分类: 天南地北 |
葛洪与抱朴峰
——三游茅山之五
我楚狂人
葛洪,是继三茅真君之后,又一位著名的茅山修道人。
葛洪(约283年-约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他在茅山抱朴峰修道,因以为号。其著作即名《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道教理论著作;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他“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思想。
葛洪是一位杰出的医生,著有《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书中对天花、恙虫病等疾病的描述是世界最早的,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葛洪在炼丹过程中,观察到了很多化学反应现象,记录了一些物质的特性和变化,如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等,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葛洪晚年隐居岭南罗浮山,这被后世认为是一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于葛洪隐居罗浮山的原因,一般有这样的看法,一是追求修道与炼丹的追求。罗浮山在古代就被视为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物资源,具备炼丹所需的诸多条件,是理想的修道炼丹之地。
二是躲避政治纷争,东晋时期江南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官场斗争复杂。葛洪虽有才华和抱负,但对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为了远离政治漩涡,寻求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他选择隐居罗浮山。他是以采药的名义南下的。我认为这个因素更重要。
葛洪在罗浮山进行了大量的炼丹活动。他总结了前人的炼丹经验,亲自尝试和改进炼丹方法,对炼丹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罗浮山所用的炼丹遗址,如酥醪观等地,至今仍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和游客。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详细记载了炼丹的方法、原料和过程,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术的重要资料。
隐居期间,葛洪撰写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抱朴子》、《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都是在罗浮山完成的。
葛洪在罗浮山还收徒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道教理念。他培养了一批对道教和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弟子,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岭南文化开发的早期重要人物。
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罗浮山的隐居和修炼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罗浮山成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是道教圣地之一。
葛洪隐居罗浮山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文人雅士对自然、对精神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罗浮山也因葛洪的存在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葛洪把自己在罗浮山完成的道教著作命名为《抱朴子》,寄托了他对家乡茅山,对他的修道起点抱朴峰的深沉的爱。
但是今天已经说不清茅山哪一座山峰是抱朴峰了。茅山景区建有非常道纪念葛洪。
非常道位于景区盘山公路的右侧,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全长1.6千米,全程共有华存亭、抱朴亭、本草亭、隐居亭等休息凉亭4处,沿途可观赏茅山丰富的植物和茅山古镇风景。
葛洪的道教地位非凡,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称之为“东晋最大的道士”。他被道教神仙序列尊为葛仙翁、葛天师。
至今各地多有葛洪纪念地,句容城里就有葛洪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