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与华阳洞——三游茅山之四

标签:
旅游茅山华阳洞陶弘景喜客泉 |
分类: 天南地北 |
陶弘景与华阳洞
——三游茅山之四
我楚狂人
茅山自古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这“第八洞天”就源自于华阳洞。洞天,是道教名词,是指“通过”之所,修道者在洞中修炼,与神仙相通,与天界相通。
华阳洞位于茅山老虎岗西侧。这是道教名人陶弘景修炼之所。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和文学家,因其卓越的才华而被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思想受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影响,兼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和《华阳陶隐居集》等,对历算、地理、医药和化学等领域都有研究。
关于陶弘景,我已诶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与梁武帝的关系,二是兼修佛的问题。
陶弘景与梁武帝相识于早年,算是朋友。陶弘景早年曾担任齐朝诸王侍读等职,梁武帝萧衍早年在齐朝为官,与陶弘景多有交集,对陶的才华和学识颇为敬重。
陶弘景永明十年(492 年)辞官,隐居茅山(今江苏句容境内)。萧衍建立梁朝后,多次邀请陶弘景出山为官,但都被拒绝。但是陶弘景虽隐居山中,却与梁武帝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系。梁武帝遇到国家大事,常派人到茅山向陶弘景咨询意见,甚至到了“书问不绝,冠盖相望”的程度。陶弘景也会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见解,通过书信为梁武帝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当时人们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关于陶弘景兼修佛的问题,历来有争议。一种观点是陶弘景主动修佛,是思想的兼容。这种观点依据是,陶弘景生活的时代,佛教盛行,他与不少佛教高僧有交往。比如他和僧人慧约交情深厚,二人常一起探讨义理。
这种交流,让陶弘景有佛道双修的思想倾向,试图调和佛道二教。他认为道教的“真神”与佛教的“法身”概念有相通之处,都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本体。在他看来,佛道两教虽然名称和具体修行方式有所不同,但在追求精神解脱、探寻宇宙真理等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据史料记载,陶弘景曾经在茅山建立佛道两坛,佛坛在前,道坛在后,这体现了他对佛道二教同样重视,也反映出他佛道双修的实际行动。他晚年还受佛教五大戒,正式以佛教戒律来规范自己的部分行为,这可视为其修佛的一种具体实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陶弘景是被动修佛,他是为了躲避佛教狂人梁武帝的逼迫,被迫兼修佛。这一派的依据是,坚持不信佛的沈约遭到了梁武帝的猜忌,而陶弘景对沈约表示了同情。如他的《答沈隐侯书》。
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号狂信佛教的皇帝,他最疯狂的是两次把自己施舍给佛寺,然后敲诈国家斥巨资赎回。沈约长期高居极品,但是不信佛,所以一直被梁武帝猜忌,最后忧惧而死。陶弘景被公认为“山中宰相”,长期担任梁武帝顾问的角色,不信佛,梁武帝也不心安。所以被认为据一些史料记载和传说,梁武帝曾多次劝说陶弘景皈依佛教。
面对梁武帝的劝说,他表面上做出了一定妥协,画了一幅《二牛图》,图中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悠然自得;另一牛则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用棍子驱赶。以此委婉表达自己不愿受佛教约束、坚持道教信仰的心意。不过后来为了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生存,也为了与朝廷保持一定的良好关系,他一定程度上对佛教采取了较为包容的态度,在茅山道观中设立了佛道二堂,进行佛道双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真正“被迫”完全放弃道教而改信佛教,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适应。
陶弘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创始人,梁武帝后来也受到陶弘景的影响,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支持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超越君臣关系的深厚情谊。梁武帝对陶弘景以礼相待,给予其很高的尊重;陶弘景虽隐居山林,但也心系天下,通过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梁武帝的决策和国家的治理。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华阳洞,被认为是陶弘景的修炼地。
清代《茅山志》记载,华阳洞有东西南北五个洞口,3显2隐,东西长45里,南北宽35里,空虚170丈。华阳洞西口上方刻有华阳洞三个大字,每个字约1米见方。相传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所书。存疑,苏轼自己说不善大字,其他地方也不见苏轼大字。陶弘景曾隐居此洞时,并借洞而设华阳三馆,著书立说,收徒传教;唐代诗人刘长卿也曾写诗赞曰:“渐临华阳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悬洞宫,五云抱深殿”;宋代张商英在《华阳洞》中赞到“素虎斑虬蹑紫烟,几看沧海变桑田,赤城玉笥寻真后,又到华阳第八天”;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曾御书“华阳洞天”。
华阳洞曾出土部分唐宋时期的道教文物,后由于各种原因,仅开挖150米便停止。
喜客泉位于景区大茅峰西北,是茅山十九泉中较著名的一眼古泉。泉水冬暖夏凉,水质甘甜,遇旱不涸。明代诗人陈沂曾诗赞曰:“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溃。问喧沸起,散乱如珠碎。为问何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与人通,气动随謦亥。”
2002年6月,景区对神泉进行了恢复性开发。景点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古树名木、神泉、古迹、亭台轩榭于一体,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喜客泉因蕴含了天地灵气、道家仙气,有着令人称奇道绝的“三怪”:
第一怪:客来泉喜冒得怪。游客只要站在泉边,双击手掌,泉底便会冒出串串水泡,似玉珠翻涌,又似在欢迎客人到来,喜客泉因此而得名。
第二怪:泉水油面盖得怪。喜客泉平静时,水面会有一层似薄膜样东西履盖,水泡冒出,水波四散,薄膜似的水面又分裂开来,忽尔又聚拢,然后慢慢恢复平静,其形其景状如油水,故称“油面盖”。
第三怪:水往高处流得怪。喜客泉水位与其东侧水沟水位相比,要高出约8米。根据地球引力,山上流下的水应顺东侧水沟流向山下,结果却出人意料的流进喜客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