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万福宫与三茅真君

标签:
旅游茅山顶宫三茅真君魏华存与黄庭经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九霄万福宫与三茅真君
——三游茅山之一
我楚狂人
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山顶峰,所以俗称顶宫。这里是茅山最早的修行人三茅真君的修行地。
三茅真君,就是西汉时的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茅氏三兄弟最早的修炼地或云就在此山,茅山因此得名。茅氏三兄弟的生卒年月不可靠,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西汉人,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生活于道教诞生之前,所以不能称他们为道士,他们可以算是道家修炼人。
道教传说如下: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 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
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道教的神仙序列中,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
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起初在魏晋时代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回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行医济世,在苏州有传说,苏州最高峰穹隆山,有三茅真君足迹,在这里修炼行医。穹隆山主峰上真观,就是因属上清派而得名。
九霄万福宫除了祭祀三茅真君,还祭祀南岳夫人。
南岳夫人魏华存,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女道士,道教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被尊称为“南岳夫人”。
魏华存出生于西晋时期官宦之家,其父魏舒官至司徒。她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老庄之学和道家经典,对神仙道教有浓厚兴趣和超凡悟性。
魏华存二十四岁时,受父母之命嫁给了刘文,婚后育有二子。但她并未放弃对道教的修行和追求,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独自修道,研习经典。
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魏华存更加专心于道教修行。她前往南岳衡山,在黄庭观潜心修炼,并广收弟子,传播道经,创立了上清派。传说她得仙人传授《上清真经》等道家秘籍,经过整理和注释后,形成了上清派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飞升成仙:公元334年,魏华存在南岳衡山羽化登仙,相传她得道后升天为南岳夫人,掌管南岳衡山的仙府。
魏华存是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上清派以《上清经》为主要经典,强调通过存思、服气、咽津等方法来修炼身心,以达到长生久视、与道合一的境界。该派注重个人的内心修行和精神的超越,对中国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当时流传的道教经典进行收集、整理和注释,将早期零散的道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升华。她所注释的《黄庭经》成为道教养生修行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道教的内丹修炼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华存在南岳衡山期间,广收门徒,传授道法和经典。她的弟子们将上清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传播到各地,使得上清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魏华存的事迹和形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许多诗词、小说、戏曲作品中都有出现。她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代表,激励着后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在民间,魏华存被尊为女仙崇拜的对象,人们相信她具有庇佑众生、消灾解难的神力。南岳衡山作为她的修炼和飞升之地,也成为了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茅山供奉南岳夫人,这是承认自己是上清派的道统。
魏华存所撰《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视作养生修仙的重要典籍,分为《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
关于《黄庭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魏华存,相传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感悟而著此经。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黄庭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多人不断增益、修订而成。
大致成书于西晋时期,但具体年份难以精确考证。《外景经》出现时间可能稍早,《内景经》则相对晚一些,是在《外景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来。
《黄庭经》主要内容有:
其一、人体脏腑理论
《黄庭经》以中国古代医学的脏腑学说为基础,结合道教的神仙思想,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它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天地自然、神仙境界相联系,认为人体内部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神灵居住,并赋予了这些神灵具体的形象和职责。例如,“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等,详细描述了心、肺等脏腑之神的名称和功能。
其二、养生修炼方法
书中阐述了通过调节呼吸、存思守一、服食元气等方法来达到养生延年、修炼成仙的目的。存思是《黄庭经》中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即通过集中意念,想象人体内部的神灵形象和气息运行,以达到调和身心、沟通天地神灵的效果。同时,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和心态调节来维护身体健康,如提倡清淡饮食、节制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等。
其三、道教神仙体系
《黄庭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道教神仙体系,不仅包括人体内部各脏腑之神,还涉及到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灵和仙真。这些神灵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宇宙的秩序和人体的健康。通过对这些神仙的信仰和崇拜,修行者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加持,加速修炼的进程。
所以,后世道士几乎把《黄庭经》当做教科书。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核心经典,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道教的神仙信仰、修炼方法和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清派以《黄庭经》为主要经典进行修行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行风格,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流派之一。
《黄庭经》的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其独特的思想和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文人墨客受到《黄庭经》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与道教、养生相关的诗词歌赋。在书法领域,《黄庭经》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羲之曾书写《黄庭经》换鹅,其书法作品《黄庭经帖》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经》中蕴含的脏腑理论和养生观念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强调了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以及通过调节身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念,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相契合,为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上清派多出名医,先后有葛鸿、孙思邈等名医称著,
九霄万福宫是茅山影响力很大的一座宫观。茅山道院全盛时有257座宫观,其中以“三宫五观”最为著名。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在此建石坛、石屋;以修真仙,元朝时称为“圣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扩建,并御赐为“九霄万福宫”。因其座落于茅山主峰大茅峰巅,故又称顶宫。这座古老的道观经历了2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经兴废,1985年被正式修复。
顶宫广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广场南侧有石栏,以石栏为界,另一边就是江苏常州金坛属地了,这里就是金坛上山的索道。东山门正面是“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分别写着“出玄”、“入牝”,玄为阳,牝为阴。《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说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西侧建筑(西山门入口)有个特征,外面门框顶是圆的,内门顶是方的。东山门是解放后许世友开山凿路后才有的,而西山门才是古时真正的顶宫大门。这个一方一圆的门形是有说法的。宫观为圆,居家为方,这告诉我们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
九霄万福宫因为位于大茅峰顶峰,这里可以鸟瞰全景区。茅山最出名的老子像就在眼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