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书法2不断升华的苏字

标签:
文化苏轼书法三个阶段不断演进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书法2
——读苏札记之十九
我楚狂人
一、不断升华的苏字
这个算不算是苏字的特点?不好说。其实哪一个书法家不是不断自我演进的。如我的老朋友陆家衡先生,他家学渊源,他的字早有名气,打基础的赵字,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多妩媚。中年拜父执名家翁闓运为师,改习颜书,苦研汉碑,书风大变。家衡兄的中年变法,绝不是个例。其实苏轼弟子,大书家黄庭坚的几个阶段的书风变化更为有名,请有兴趣的朋友去苏州狮子林去看看书条石,相信一定大有感悟。
回过来说苏字的演进。苏轼的宦海生涯大起大落,磨砺了苏轼的人格,也磨砺了苏轼的书品。上文说到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没我以为是合适的
苏轼书法早期代表作品《治平帖》笔触精细,现藏故宫博物院。
《治平帖》卷,北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厘米,横45.2厘米。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卷末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题跋。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基德载图书”二方。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中期代表作如《黄州寒食诗帖》则气势磅礴。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 [6],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晚期书风更加沉稳,如《别海南黎民表》。
从上述作品的鉴赏来看,苏轼的书法确实一直在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