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词8闲适词之《定风波》

(2025-07-03 07:02:56)
标签:

文化

苏轼词

闲适词

定风波

游沙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词8

——读苏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2.闲适词1

我以为,大多数词都是闲适词,这与宋以前及宋前期文坛对词的定位有关。而这种定位对后世的影响巨大。造就了词坛主流就是以为词就是闲适的。说穿了,就是用精致的语言,描写精致的生黄州东坡活,从而表现精致的灵魂。

“闲适”一词,何解?查工具书:

清闲安逸;悠游自在。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南唐词“小楼吹彻玉笙寒”、“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闲适,宋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是闲适。

被贴上“豪放词人”标签的苏轼,其实他创作的词大量的还是闲适词。如他的《定风波》绝对不是豪放词,就是典型的闲适词,只是格调更高远而已。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抒写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寄寓了超凡脱俗的理想,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的精神追求。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普通人的,这是一种悠闲。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三首》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竹杖芒鞋”和“马”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的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因为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1079)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即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已无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的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再看看别人对“一蓑”的用法,如陆游《题绣川驿》的“会买一蓑来钓雨”,和《舟过小孤有感》的“商略人生为何事,一蓑从此入空蒙”,俨然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那几句的翻版。陆游也是个宦途不得志的诗人,以放翁诗证东坡词,则“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苏轼对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极为称赏,恨其曲调不传,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向往,路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感触。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毋用怀疑;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那么要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远胜于宦途的风雨。

这首词,实际上是苏轼思想境界的一次升华,一次顿悟。“风动”“幡动”,说到底还是“心动”。心底宁静,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沙湖是黄州东南的一个风景区,苏轼买田期间。沙湖有名医庞安常隐居期间,苏轼常去求诊,并与庞安常结成好友,苏轼有《游沙湖》一文纪其事:

《游沙湖》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7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不知当日遇雨,庞安常可在?

浅说苏轼词8闲适词之《定风波》
黄州东坡,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浅说苏轼词8闲适词之《定风波》

浅说苏轼词8闲适词之《定风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