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词5豪放词之密州出猎

标签:
文化苏轼词豪放词密州出猎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词5
——读苏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四、苏词鉴赏1
下面,我们通过对苏轼词的一部分作品的鉴赏,近距离体会苏轼词。
1.豪放词1
读苏词,当然首先着眼于豪放词。但是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苏轼的豪放词并不是特别多,充其量就是存世词作的十分之一,也就三十首上下吧。但是其中的几首确确实实是苏词最知名的作品。
苏轼的豪放词,主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西江月·顷在黄州》等。很多人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名篇归入豪放词,我以为非。纯粹的个人情感抒发,不当归入豪放词。我以为豪放词的基本因素应该是题材上是抒发家国情怀的,而不是个人感遇抒怀的。语言上是或豪雄或悲壮的,而不是沉吟低徊的。所以,不要因为是豪放派词人的作品就先入为主归入豪放词。下面看苏轼的主要豪放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里程碑式的作品。首先,苏轼担任密州知州,这是苏轼担任地方正印长官的第一站,这是可以真正施展自己施政抱负的岗位。苏轼从此再密州抗旱,徐州治河,湖州治水,杭州治湖,所到之处,多有德政。这是苏轼作为有作为的地方官的开端。而本篇,正是苏轼密州抗旱,以出猎激扬民心的举动。其次,这是苏轼的第一篇豪放词,宋词豪放派正是从这一篇开始正式登场的。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秋,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密州大旱,苏轼率随从到常山祈雨,归途射猎习武于黄茅冈,激发了作者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而创作了此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上片开头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一年,苏轼三十八岁,自称“老夫”是不是太过?这是宋人习惯,宋人男子三十岁蓄须,就可以自称“老夫”了。没办法,当时的平均年龄也就是三十多岁。而一个“狂”字贯穿全词。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策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对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的理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轼在这里是以天象入词,指北兵入侵之时,自己虽不能临阵退敌,仍不失慷慨意气。
此作囊括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韵调铿锵,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气势雄浑,境界开阔,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