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词2豪放词的产生

(2025-06-27 07:06:08)
标签:

文化

苏轼词

豪放词

范仲淹渔家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词2

——读苏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二、豪放词的产生

词进入北宋,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慢词的大量出现,词的形式已经成熟。但是,“诗余”的定位,还是被视为金科玉律,这必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如传说中被誉为北宋第一明君的宋仁宗就不太喜欢柳永的词,甚至剥夺了柳永的科考权。大致传说如下:

柳永原名柳三变,参加科举考试连续落榜,自觉怀才不遇,牢骚满腹,便写出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科考和作词是两回事,会作词和会考试是两回事,只是当事人不会这样想。

柳永写下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文人意气而已。孟浩然不是也写过“不才明主弃”吗?

数年之后,柳三变再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考过省试(礼部考试),进入了最后的殿试(皇帝主持的考试)。宋仁宗看到他的卷子,于是御笔一挥,在卷子上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意思是,你去浅斟低唱就好了,何必要进士这个浮名呢?

这个故事来自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原文如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正史里记载,柳三变改名柳永第五次考科举正是在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甲戌科,并且考中,赐进士出身。

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骩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但是也不能成为反证。不管怎么说,对宋词的发展的争议肯定已经产生。于是有人就用自己的作品表明了态度。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是对西夏战争的持重派,但是当时主流是宋仁宗和韩琦的激进派。这让范仲淹很忧虑。范仲淹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太阳一落就关闭城门,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

事实上,范仲淹的忧虑是被历史证实了,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范仲淹们辛苦经营的对峙局面被破坏。宋仁宗虽然承认了自己的“浪战”,但是背锅的却是范仲淹。

这首词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我以为这首词才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远在苏轼之前。

范仲淹的《渔家傲》,标志着宋词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引领这一新时代的人物,则非苏轼莫属。

浅说苏轼词2豪放词的产生
苏州文庙,下同。范仲淹创设的我国第一所府学。
浅说苏轼词2豪放词的产生

浅说苏轼词2豪放词的产生

浅说苏轼词2豪放词的产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