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诗21酬答诗之与黄庭坚

标签:
文化苏轼诗酬答诗黄庭坚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诗21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五、苏轼的酬答诗2
1.个人酬答
古代文人交往,往往诗歌赠答,如我前文说到的“皮陆诗”就是最典型的友人赠答。在苏轼,长期酬答的即是与黄庭坚的赠答。
熙宁五年(1072)的某天,苏东坡在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处做客,孙觉将黄庭坚的诗作给苏东坡看,并向其推荐黄庭坚。苏东坡看了后十分诧异,赞誉黄庭坚的诗作“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同时也以为“其必是轻外物而自重者”。孙觉趁机要求说:“此人(指黄庭坚)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苏东坡却笑道:“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家苏东坡一开始就对黄庭坚的印象很好,后来苏东坡又在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处看到了更多黄庭坚的作品,再加上李常的夸奖与推荐,对黄庭坚的印象就更深刻了。以至于在这之后,黄庭坚与苏轼还未见面,就有了许多彼此间书信与诗歌唱和的往来。
元丰元年(1078)春,黄庭坚致书苏轼,并附上赠诗《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这是苏黄唱和的开始。黄庭坚原作为: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盖,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大小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简析:
诗的大意是说:
其一:江梅(喻指苏轼)结有佳美的果实,可无奈地生长在遍布桃李(喻指变法的新党们)的场地之中,桃李始终认为江梅是另类而不肯承认江梅的优秀,江梅只能自己凭借着自然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孤芳自傲的桃李嫉妒江梅的高洁清白,江梅经冰雪苦寒育就的幽香也只能空自散发。古来治国就有如调和鼎中之味,梅对于调味就有如宰相对于治国一般的重要,因此说江梅早就应该进入那高高的庙堂(喻指苏轼早该担任朝廷的宰相)。时光如梭,岁月难留,烟雨中江梅已由青变黄。曾经与桃李同盘呈献给皇上(喻指苏轼与变法的新党们同朝为官),初初一尝就被搁置在一旁(喻指苏轼在朝廷不久就被外放到了地方)。由于江梅的酸不如桃李的甜初尝时的可口,因此将其弃置在了官道之旁(喻指苏轼因言直而不善奉承,被排挤出官场的主流,在地方担任微职)。只要江梅高洁清白的根本还在,弃置一些梅果又有何妨(喻指苏轼优秀的本质一定还能再展宏图,有如江梅还能再结果实一般)。
其二:挺拔的青松(喻指苏轼)从深深的涧壑中伸展而出,风吹而成的松涛能声闻十里(喻指苏轼虽然被大材小用了,但其响亮的名声依然能远远地传播)。树干上有百尺的菟丝攀附,树根下有千年的茯苓相伴(菟丝与茯苓喻指苏轼的门生与追随者)。菟丝与茯苓的本性与青松一样,能与青松长久地相交,为人类的祛病延年服务(喻指苏轼的追随者包括黄庭坚自己与苏轼有着相同的性情与理想,希望能与之长久的相交并共同为社会的美好做贡献)。小草(“小草”在这里是菟丝与茯苓的统称,喻指黄庭坚等苏轼的追随者)有着远大的志向,愿跟随青松相依一生。没有能和慧眼识药材、用药材的名医“医和”(医和,春秋时名医,因为黄庭坚自比成药材菟丝与茯苓,所以要用名医来比喻慧眼识“药材”了)同处一世,只能自己努力修为,根深蒂固地等待时机为国效力。人们都说菟丝与茯苓这些药材可以医治国家所患的疾病,既然是这样那又何必急在这一时一刻。小草与青松在才能上也许相差得很悬殊(这是黄庭坚自谦的表达),但相似的是彼此的性情与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