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诗16哲理诗之《琴诗》

(2025-06-06 06:54:06)
标签:

文化

苏轼

哲理诗

《琴诗》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诗16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四、苏轼的哲理诗1

前人论诗多以为宋诗多议论,也就认为宋诗有“哲理诗”的存在。而苏轼被认为是哲理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哲理诗”一词自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未创“哲理诗”之名前叫“说理诗”。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去揭示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述过程中“理玄”,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它侧重生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如曹操的《龟虽寿》,哲理诗的在情景中而感发,内容幽远奥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苏轼的哲理诗主要有: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

《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这时候,苏轼已经度过贬官生涯的适应期,东坡居处草成。苏轼生活安定下来了,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了。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即类似佛经的颂词。实际上就是自己肯定了这是说理的诗。

《琴诗》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我以为这首诗很有苏轼的性格特征,通篇似乎就是在“抬杠”,从苏轼自己留下的文字和相关记载。苏轼就是一个“杠精”。特别是与好朋友章惇的交往中,他们一直在“抬杠”,从好友化为政敌还是在“抬杠”。

浅说苏轼诗16哲理诗之《琴诗》
惠州合江楼今貌,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浅说苏轼诗16哲理诗之《琴诗》

浅说苏轼诗16哲理诗之《琴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