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诗16哲理诗之《琴诗》

标签:
文化苏轼哲理诗《琴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诗16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四、苏轼的哲理诗1
前人论诗多以为宋诗多议论,也就认为宋诗有“哲理诗”的存在。而苏轼被认为是哲理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苏轼的哲理诗主要有: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
《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这时候,苏轼已经度过贬官生涯的适应期,东坡居处草成。苏轼生活安定下来了,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了。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实际上就是自己肯定了这是说理的诗。
《琴诗》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我以为这首诗很有苏轼的性格特征,通篇似乎就是在“抬杠”,从苏轼自己留下的文字和相关记载。苏轼就是一个“杠精”。特别是与好朋友章惇的交往中,他们一直在“抬杠”,从好友化为政敌还是在“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