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诗3从“苏梅”到“苏黄”

标签:
文化苏轼诗苏梅岛苏黄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诗3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一、苏轼诗概说2
西昆体的脱离现实,内容空洞的弊病,在宋代前期开始就引起了文学界有识之士的不满,最早发起对西昆体诗歌冲击的宋代诗人是苏舜钦和梅尧臣,合称“苏梅”。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出生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
苏舜钦早年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历知蒙城、长垣县。他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三年(1043年),因范仲淹举荐,召试授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庆历四年(1044年),以卖废纸钱办祀神酒会,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诬奏为“监守自盗”,罢官为民。庆历五年(1045年),南下苏州,筑沧浪亭自居。庆历八年(1048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赴任即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苏舜钦才华出众,在宋初与与穆修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诗文质朴激切,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梅尧臣交游,时称“欧苏”或“苏梅”。有《苏舜钦集》存世。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给事中梅询的侄子。
梅尧臣自幼便跟叔父梅询宦学于各地。天圣六年(1028年),以叔父梅询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河南、河阳主薄,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盐税。庆历八年(1048年)为国子博士。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与钱惟演、欧阳修是至交好友,经欧阳修举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与欧阳修的古文、蔡襄的书法代表了庆历、嘉祐年间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嘉祐文明在文艺上的集中体现。他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诗风格“闲肆平淡,涵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梅尧臣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诗文被编为《宛陵集》6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他尚有《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1卷等。
苏轼登上文坛的时候,西昆体代表诗人都已经谢世。欧阳修是苏轼的进士考试主考官,也是他的伯乐。梅尧臣是苏轼父亲苏洵的好友,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就寄予厚望,又是苏轼进士考试的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是苏轼终身敬重的前辈。
苏轼和他的得意门人黄庭坚,合称“苏黄”,是北宋最重要的诗人,代表着北宋诗的最高成就。是苏轼和黄庭坚真正结束了西昆体的统治。而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成为宋诗的影响最大的诗派。
这就是苏轼诗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