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对苏轼的“争缺8道教与北宋王朝的紧密关系

标签:
文化苏轼僧道道教与北宋王朝的紧密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僧道对苏轼的“争取”8
——读苏札记之附文二
我楚狂人
三、关于苏轼与僧道的思考1
从上文来看,苏轼与佛道的关系是不同的,苏轼对道教,其实不如说是道家是主动追求的,他自认是葛鸿的弟子(按:见前文),他终生习练道家导引术,他制作真一酒(道家酒)。而相反,在于佛家的交往中,总是佛家主动,追着赶着希望苏轼皈依。但是苏轼对佛家的研究真的很业余,不客气地说,有点一知半解。这样的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佛家为什么要争取苏轼?我想,这与宋代整体的宗教政策有关。
宋代从开国开始,释道儒三教合一是主流思想,但是三教合一并不能掩盖佛教的弱势的事实。三教,儒教是我国古代立国之本,宋代强化了科举制度,从此科举成为我国的唯一的选拔人才的正途。道教是国教,是宋代取得政治上的正统性的最主要的吹鼓手。而佛教正相反,刚刚经历了周世宗灭佛的近乎覆灭的大劫难。三教合一对北宋的佛教近乎是施舍。
儒教的振兴和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我这里不多说了,请参见我的有关网文(按:我有“科举史话”的系列网文),因为这已经没有可比性。我这里简单对比一下北宋佛道两家的情况,从而看苏轼与佛道两家的关系。
1.道教与北宋王朝的紧密关系1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结拜兄弟的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江山,历来被人诟病,以为“得国不正”。赵宋王朝一直渴望改变这种不利舆论,而道教主动承担了这一使命。其代表人物就是非凡的道士陈抟。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另说在今亳州市)(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或西蜀崇龛县,今四川安岳县)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道教学者。
陈抟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后唐长兴年间(930年-933年),陈抟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因后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年)召至宫中,问飞升黄白之术,擢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因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于民,重赏三军”而得太宗宠信。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在思想上融儒、释、道三教学说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他鄙弃隋唐道流之丹鼎符箓之术,不事黄白飞升,而以服食辟谷、玄默修养为主。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描绘宇宙生成及六十四卦。他的学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有《易龙图序》《贯空篇》《阴真君还丹歌注》《正易心法·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