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北宋人归葬意识的淡化8唐宋差异之我见

标签:
文化苏轼归葬意识唐宋差异之我见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北宋人归葬意识的淡化8
——读苏札记附文一
我楚狂人
三、唐宋差异之我见
从上面两段文字,我们可以鲜明地感觉到唐宋人归葬意识的差异。杜甫、韦应物、柳宗元都是强烈地要求归葬的,尽管他们客死异地,远隔千里,还是千辛万苦把灵柩运回故乡,入葬家族墓园。但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他们主观上就不追求归葬,苏轼是只希望到兄弟身边,而欧阳修、王安石则是何处去世,何处安葬。倒是很有点刘伶的“死即埋我”的架势,当然不是刘伶的一把铲子路边挖个坑那么随性。这是不是还是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意思?其实这不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这已经是渗透了佛道思想。
儒家传统有强烈归葬意识,从老祖宗开始就是这样。
2005年夏,我有机会到曲阜,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孔庙、孔府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故宫的古典建筑群,给我的震撼自不待言,但是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孔林。
孔林,就是孔子的家族墓葬。
孔林(Confucius Forest),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孔林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
1961年3月4日,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
想想,延续两千多年,超过十万族人归葬,这是怎样的一种向心力,这是何等的文化传承。在孔林,我见到了
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汲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历代孔氏后人的坟冢,如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墓等。 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着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
家族墓葬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乡愁的终极表述。孔林就是最高的典范。从成语“狐死首丘”到余光中的《乡愁》。千百年一脉相承。
但是,也有人把这种文化认同视为束缚,如“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归葬表现出他们的蔑视,最著名的就是刘伶的“死即埋我”。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晋书·刘伶传》 事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名士传》。)
其实,宋儒与前代儒学的改变是很大的。最主要的流派理学其开山祖实际上并不是正宗的儒学家,而是著名道士陈抟。是陈抟开创了从《易》入手研究儒学的路数,也是陈抟开始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由陈抟的思想传人邵雍、周敦颐推广发展,到二程,到朱熹,成为宋代儒学的主流,进而成为后世儒学的主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不是宋儒主流派理学的人物,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三教合一的影响。其实,他们没有强烈的归葬意识,就是一种表现。实际上释道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范仲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范仲淹毕生为母亲谋求归葬,但是改嫁的母亲始终没有得到家族的原谅,拒绝归葬,就是一种“放逐”。所以,范仲淹最终选择了归葬范滂墓园,这是一种另类的归葬。这也是范仲淹“我本北人,北人淳厚”的感叹的深层含义。
范仲淹是世族,所以范仲淹如此看重母亲的归葬。唐人杜甫、韦应物、柳宗元都是世族,所以重视归葬,因为这是一种家族荣耀。但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都没有这种家族荣耀感。从这一点看,宋人的文化意识有重大变化。

孔林,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