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在杭州3第一次任职杭州之广交朋友

(2025-02-21 07:44:10)
标签:

文化

苏轼

杭州

第一次任职

广交朋友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苏轼在杭州3

——读苏札记之十二

 

我楚狂人

一、第一次任职杭州2

2.发现晁补之得知黄庭坚

苏轼第一次任职杭州时期,他的同榜进士好友孙觉正任职湖州知州,苏轼在此期间多次巡查湖州到杭州的运河——东苕溪,这样也就有了多次与孙觉的见面。这个期间,苏轼第一个门人晁补之进入苏门,而苏轼的“掌门大弟子”黄庭坚的名字也进入了苏轼的视线。这一过程,我在《苏轼与黄庭坚》一文中已经记述,可以参见。这里不重复。

晁补之进入苏门,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证明了苏轼的文坛宗师地位已经树立。

3.广交朋友

任职通判,相对于正职知州来说更清闲一些,这让苏轼有了更多的时间纵情山水和广交朋友。

三十六岁的苏轼到杭州时精力充沛。刚至山水佳处杭州三日,他就迫不及待地去游山访僧,此后,其足迹遍布整个杭州。

他遍访杭州的大小寺庙,甚至夜宿其间;他时常出游,或盛夏泛舟于城外;或清秋流连于西湖。苏轼几乎走遍了杭州治所的所有辖县,临安、富阳、新城、盐官、于潜等地,都有他的足迹。

其实,苏轼去属县多为执行公务,有心人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是杭州治水的要地。但是诗人什么时候也不忘拜访佳山水。如他赴盐官县监督当地运河整治工程时,就曾至当地南、北两寺游赏题诗,记载夜宿工地的情景云:

新月照水水欲冰,夜霜穿屋衣生棱,野庐半与牛羊共,晓鼓却随鸦鹤兴。夜来履破裘穿缝,红颊曲眉应入梦,……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须公软。

这样的生活也许辛苦,但是很踏实。苏轼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总结为这样一句诗:“两年曾为山水役”,这就是苏轼任职航杭州的游山玩水的真相。

这个时期,苏轼尽管有游走于杭州的庵观寺院,但是深交的释道朋友并不多。他深交的释道朋友大多是第二次任职杭州时期结交的。

不得不说,苏轼还是很能搞好同事关系的,他无论是外放杭州、密州,还是贬官黄州、惠州、儋州,与当地的地方官的关系都不错。他第一次任职杭州,就与杭州知州陈襄成为好朋友。

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

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陈襄是前辈,年长苏轼整整二十岁,与苏轼在杭州同时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但是陈襄对苏轼的才华和人品十分赏识,相交甚欢。陈襄卸任杭州,苏轼赠送别之作: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从这两首词来看,苏轼与陈襄的感情是深厚的。

陈襄的继任者是杨素,杨素与苏轼的关系也很好,苏轼调任密州的时候,杨素一路送行,先送到湖州,会见李常,继而又一起送到吴江垂虹桥,雅集之后作别。

杨素,号素翁,生卒年不详,朝散大夫、丹棱(当时称通义郡)富绅,才华出众,正直,对人也很平和,只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喜好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好收藏,时为蜀中著名的藏书家。他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岳父。

李常,时任职湖州,与苏轼定交,成为一生的政治盟友。李常是黄庭坚的舅舅。苏轼改任密州,李常会同杨素、张先等,一起送到了吴江垂虹桥。

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九江永修)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卒于哲宗元祐五年,年六十四岁。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进士,调江州判官。熙宁中,(公元一〇七二年左右)为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与之善。时安石立新法,常极言其不便。安石遣亲密喻意,常不为止。哲宗时,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邓州。徙成都,卒于行次。常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及元祐会计录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轼在杭州3第一次任职杭州之广交朋友
杭州西湖苏堤,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轼在杭州3第一次任职杭州之广交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