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在杭州1——读苏札记之十二

(2025-02-19 07:55:31)
标签:

文化

苏轼

杭州

概况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苏轼在杭州1

——读苏札记之十二

我楚狂人

根据《苏轼年谱》,苏轼一共有两次仕杭经历。 第一次是从宋熙宁四年(1071)至宋熙宁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不到三年;第二次是从宋元祐四年(1089)至宋元祐六年(1091)出任杭州知州,不到两年。

有些文章喜欢滥用“贬官”这一说法,把苏轼任职杭州也称为“贬官”,这是不妥当的。其实准确的说法叫做“外放”,也就是京官出京任地方官的意思。至于“贬官”,一般具有惩罚意义,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降职,二是任职或“安置”的地方都是苦地方,如果是岭南的话,那就是仅次于杀头的严厉惩罚了。杭州是当时宋王朝第一流的好地方,而且苏轼两次任职杭州都没有降级,所以是正常的外放。

但是,宋朝人就喜欢把“贬官”挂在嘴上,这是宋朝士大夫的习惯。如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云:“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在湖南南部,勉强算得上当时的边缘地区。但是从级别上说滕子京并没有降级,而且是实权知州。算不得真正的贬官。还有,范仲淹的“三光耀”:

天圣六年,范仲淹由宰相晏殊举荐,进入秘阁任校理,当他得知宋仁宗已是20岁的人了,但朝中各种军政要事,却全凭60多岁的刘太后把持,自己一点权力也没有。并且还听说太后选定冬至这一天要仁宗率满朝文武在千点给她叩头庆寿,便上书力谏刘太后撤帘罢政,还权仁宗。还据理力争说,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岂不乱了后世的体统?为此触怒了刘太后,被贬至河中府任通判。京城的大小官员成群结队送他到城外,大家举杯饯别:“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

几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任命为“右司谏”,也就是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然而他屁股还没有坐热,和皇帝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宋仁宗有了新欢,在时任宰相吕夷简的挑唆下,想废掉贤惠正直的郭皇后。吕夷简等大臣举双手赞成,猛拍皇帝马屁,还振振有词:既然平民都可以休妻离婚,庄稼汉多收了几斗粮食还想换老婆,何况一个皇帝?范仲淹却不识时务,引经据典,摆出一堆大道理,坚决反对仁宗废后。仁宗烦得受不了,恼羞成怒,把范仲淹贬到睦州。京城官员闻讯,又一次热热闹闹地来送别,大声赞扬:“范君此行,愈为光耀!”

又过数年,范仲淹再次被朝廷起用,任命为待制职衔。还是那样的疾恶如仇。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便根据详细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最后,仁宗还是站在了吕夷简一边,夺了范仲淹的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士大夫们轰动了,第三次跑来喝饯行酒,啧啧称赞:“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品吧!”

其实范仲淹这三次都没有降级,也没有赶走得很远,只是皇帝图一个眼不见心不烦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贬官。如苏轼的黄州、惠州、儋州,才是真正的贬官。

苏轼第一次任职杭州,那时因为屡次上书宋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烦了,把他赶走,这个性质与范仲淹的“三光耀”类似。而第二次则是因为与司马光有分歧,主动要求外放,主政的高太后一再挽留而不得,破格用宰相外放的高规格送苏轼出京,大有以未来宰相期待的架势。如果这也算是贬官,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任职杭州,是苏轼重要的经历。下面我就说一说苏轼在杭州的事迹。

苏轼在杭州1——读苏札记之十二
杭州西湖苏堤,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轼在杭州1——读苏札记之十二

苏轼在杭州1——读苏札记之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