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6黄州的朋友4马梦得

标签:
文化苏轼黄州朋友马梦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苏轼在黄州6
——读苏札记之十一
我楚狂人
二、黄州的朋友3
马梦得1
苏轼到黄州,意外遇到了故人马梦得在黄州任职,得到了最直接的帮助。马梦得,即马正卿,梦得其字也。
苏轼在《东坡八首并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是这位“故人马正卿”为苏轼申请了开垦这块后来叫做“东坡”的荒地,知州陈轼顺水推舟批准了,这才有了这一文学圣地。
在《东坡八首并序》末尾,苏东坡还这样描述了自己的这位朋友:“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这里的“从我二十年”应该是交游了二十年。那么这时候的马正卿又在杭州干什么呢?马正卿当时正好在黄州担任通判,北宋时,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实际上就是州的二把手。所以有能力为苏轼请求开发荒地。
从苏轼的诗文来看,知州陈轼、通判马正卿,都亲身参与了东坡的整治和建设。在黄州阶段,马梦得一直与苏轼有密切联系,苏轼离开黄州,还把雪堂托付给马梦得。
马正卿生卒年即行事均不详,只知道马正卿,字梦得,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是位读书人。
“马生本穷士”是说马正卿过去曾经是出了名的“穷士”,“从我二十年”并不是跟随我二十年,而是二人相识、相知二十年的意思。
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载:“东坡故居在今县学东。宋元丰三年苏轼为吴兴守,谪黄州三年。故人马正卿为守,以故营地数十亩与之,是为东坡。以大雪中筑室为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前后两任太守是陈君式、徐君猷,他们对苏东坡都很关心照顾,《黄州府志》怎么说“守”是马正卿呢?
在宋代,知州或太守是一把手,“通判”则是二把手,号称“监州”,也称“通守”。苏东坡曾经担任杭州通判,他在诗中回忆说自己除夕夜还在上班:“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所以说“守”没有大错。
苏东坡在《书孟东野(孟郊)序》中云:“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院,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元宪?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苏东坡奋笔书写孟郊的《伤时》诗,赠予马梦得。原宪,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孟郊他们都是在贫困中奋发图强的君子,而在苏东坡眼中马正卿和他们一样,都是值得自己效法学习的榜样。
马正卿的“穷”恐怕当时就已经闻名于世,对此,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苏东坡贬官黄州之前就有生动的描述。神宗熙宁六年(1073)至熙宁九年(1076)期间,苏辙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他写有一首《赠马正卿秀才》诗:
男儿生可怜,赤手空腹无一钱。
死丧三世委平地,骨肉不得归黄泉。
徒行乞丐买坟墓,冠帻破败衣履穿。
……
当时的马正卿未中进士,还是一位秀才。苏辙回忆起认识他时的情景,马正卿贫困潦倒,形同乞丐,真可谓穷得叮当响,简直是没有日月了。
马正卿虽然穷,但气节凛然,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辙直认他是位“善人”,是位不可多得的贤良之士。马正卿与苏辙在齐州交往,或许是苏辙的同僚,或许是游学到齐州,具体情况如何已不得而知。
嘉祐五年(1060)二月,苏轼、苏辙兄弟在家乡眉山为母亲程夫人丁忧完毕后,随同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京城开封,他们在京城西冈租房居住。由于京师消费高,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不得不搬迁到京东八十里开外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居住。
苏辙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中云:“居梁不耐贫,投杞避糠覈。”“梁”指开封,“杞”指杞县,就是描写他们一家人在雍丘居住这一情形。
嘉祐五年八月,苏洵被朝廷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他也在所作《谢赵司谏书》中,说他“寓居雍丘,无故不至京师”。由此可知,苏轼、苏辙必然是在居住雍丘期间认识当地有名的“穷士”马正卿的。
《东坡志林•卷一•命分》有一条云:“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者。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苏东坡意思是说,自己和马梦得同年同月生,这一年月出生的人,命都苦。若比赛谁最穷,肯定是苏东坡和马梦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