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墓的城隍庙6文化特例

(2024-10-11 07:20:36)
标签:

文化

陈墓镇志札记

城隍庙

文化特例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陈墓的城隍庙6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十一

 

我楚狂人

三、陈墓的城隍庙2

2.昆山县城隍庙

与府城隍庙和元和县城隍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昆山县城隍庙,记述得要详细得多。

昆山县城隍庙,“创自前明,年久倾圮”,创设时间应该与府城隍庙同时期,但是没有附设在府城隍庙,原因很简单,不是首县,没有这个资格,而且早期应该不受重视,所以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后来的情况完全变了,乾隆九年重建,捐款者“云集响应”,建造宏丽,根据记载,有旱舫,也就是说这座庙有花园池沼。这就远胜府城隍庙了。又有县官书匾额造势,这样,地方上的号召力更加盛大了。

最鲜明的对比还在风灾后,府城隍庙风灾后无人问津,但是昆山县城隍庙很快就发动捐款重建,恢复旧观。两相对比,昆山县对陈墓的影响力增强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民国年间,陈墓全归昆山,这样的复杂关系告终。

所以,曾经的陈墓城隍庙,实际上反映的是陈墓地方的归属感的体现。

乾隆风灾的具体日期有记载了,那就是“(乾隆)三十二年六月初五日”。

3.陈墓城隍庙是文化特例

我用来对比的土地庙和城隍庙都是建立在乡一级地方建制的,与陈墓的地方级别等同,因此就有可比性。因为土地庙可能会出现在乡以下,这就没有可比性了,所以我不采用。通过这些土地庙和城隍庙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些城隍庙都没有冠以府县的头衔的。苏州乡间建城隍庙虽多,但是直接建府县城隍庙的并不多见,甚至说是仅见陈墓。请看,上文说的北桥城隍庙、金山城隍庙、张陵城隍庙多没有祭祀府县城隍,而是另有祭祀,只有东山杨湾轩辕宫附设城隍殿祭祀府城隍汤斌,但是又不是自成庙宇,可见乡间城隍庙大多不是祭祀高级别城隍的,所以有学者以为,这些城隍应该直接称为“境主”。想想也是。金山城隍庙、北桥城隍庙、张陵城隍庙都没有挂上县府城隍的名号,而陈墓的城隍庙则不然,堂皇地挂上府县城隍的名头,就有点不一样。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当时的府城隍祭祀的是那一位府城隍,如果知道祭祀对象,我们或许可以知道一些线索。但是,陈墓城隍庙作为一个文化特例存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根据上文昆山县城隍庙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陈墓的城隍庙创建于明朝,而明朝对宗教活动场所的严格管理是历史上罕见的,庵观寺院都要经过严格的“敕建”审查,也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理解的认证制度。非敕建的宗教场所将会被严令撤销,如苏州长元学宫也就是长洲新学宫原址为佛寺福宁寺,又称万寿寺。明代整顿宗教场所,非“敕建”的庙宇往往改为别用,所以这里的佛寺没有通过“敕建”就改做学宫了。在这样的严格管理制度下,破格在乡一级的陈墓建立了一府两县的城隍庙,可以想见陈墓的阴官管理,这就有点非同凡响的意味了。而且从乾隆年间昆山知县为昆山县城隍庙书匾额,可以知道,这样的文化特例就是官方培育的。所以,我以为这里或许有值得深挖的文化原因。

封建时代的城隍土地的敕封实际上就是一种官方的“追认”制度,是对已故地方名人的荣宠,从而树立地方道德榜样,形成地方良好风气。这在维护社会秩序有重大意义。所以我想知道这三位城隍是谁,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疑问。

关于乾隆稿本《陈墓镇志》的札记暂且先写道这里,以后如有心得再写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