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评弹及光裕社1——《孤舟》与沦陷时期的苏州之十

(2024-09-07 07:43:44)
标签:

文化

孤舟

抗日武装力量

苏州评弹

苏州印记

分类: 苏州夜话

苏州评弹及光裕社1

——《孤舟》与沦陷时期的苏州之十

我楚狂人

《孤舟》女主角张海沫是一个评弹女先生,剧中有张海沫的评弹演出,还有与苏州评弹还会光裕社的纠葛,这让我们苏州人引发了浓浓的评弹情结。记得插队时和在陈墓任教时,每天黄昏的苏州台广播书场是我必听的节目,不是为了听书,而是为了听苏州话。收音机里的苏州话让我觉得没有离开家。

苏州评弹,与昆曲一样是苏州城市的胎记。苏州评弹和昆曲一样,都是用纯正的苏州话表演的地方舞台艺术,也就是所谓“郡城音”。所不同的是,昆曲更雅,其表演语言更像是苏州官话,更典雅,为士大夫钟爱。其实老百姓是不大懂昆曲的。而苏州评弹则是苏州口语的表演,更俗,也就更接地气。所以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能亲近苏州评弹。当年苏州评弹的普及率之高是教人难以想象的,据说,民国年间苏州的大小书场有200多家,苏州的乡镇乃至大一点的乡村都有书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陈墓教书,当时陈墓镇文化站就有书场,经常有艺人来镇上巡演,生意很好。恢复高考,我与几位同事义务为考生复习辅导,占用的就是文化站的书场,我们的讲台就是书台。

但是现在苏州评弹似乎已经远离青年群体了,是因为评弹的慢节奏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脱节了?是因为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反正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泡一杯清茶,听一回书了。今天人们偶尔去听书,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走近传统文化的体验。而在旧时,苏州市民听书,就是一种生存状态。

苏州评弹是吴语区的首屈一指的曲艺,风靡吴语区。最主要的流行区在苏南、上海、浙江杭嘉湖平原。《孤舟》中说张海沫的师傅张玉泉去了广州,我不知道粤语区的广州是否流行过苏州评弹。联系到国民党高层的南浔人张静江和陈果夫、陈立夫弟兄,加上广州、香港确实流行过昆曲,苏州评弹在广州能够立足,或许是可能的。据说严雪亭就在香港大红大紫过。

但是,《孤舟》作者对苏州评弹的了解实在是很肤浅的,出现的很多问题叫人啼笑皆非。譬如说张海沫就唱一支开篇“伍子胥”,没有书目,是撑不起一场表演的。譬如说,张海沫一个人抱着琵琶“放单档”,这是没有的表演形式。这说明作者对苏州评弹连皮相也不见得了解。从评弹可见,苏州这个城市底蕴太深,要想了解苏州真的很不容易。下面,我从一个老书迷的角度,说一说自己对苏州评弹的了解,顺便说一说《孤舟》出现的问题。这种研究,与专业工作者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这毕竟是我的亲身感受。愿与大家共享。

苏州评弹及光裕社1——《孤舟》与沦陷时期的苏州之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在陈墓职工夜校兼课,教室就是原先的书场。周新民老师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