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屈就”探花的民间情绪3商辂的嫌疑

标签:
文化明朝苏州王鏊商辂的嫌疑 |
分类: 苏州夜话 |
王鏊“屈就”探花的民间情绪3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十
我楚狂人
二、王鏊失去“三元及第”的机遇与商辂的嫌疑1
苏州的有关王鏊的地方资料,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因为王鏊遇到的主考官是商辂,他是明朝唯一的三元及第,不想王鏊分享殊荣,刻意打压王鏊,降为探花。
那么我们来看看比较正式的历史记载又是怎样的。先看主考官商辂。
商辂(1414年-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商辂于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皆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景泰元年(1450年),商辂作为朝廷的代表接英宗回京。终景泰一朝,商辂一直在内阁任职。景泰七年(1456年),升太常寺卿,尽力辅助景帝处理军政大事。夺门之变后,商辂被诬革职下狱,因英宗对其印象较好,故处分较轻,安然回到淳安老家。成化三年(1467年),以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后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次年,进谨身殿大学士。因宦官汪直专权擅政,其不愿同流合污,再度辞官归田。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86年8月17日),商辂居家十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商辂历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他反对南迁,主张抵抗瓦剌,坚定地站在于谦一边,在备战中有力地配合于谦指挥战斗,为捍卫京师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内阁重要成员,对当时的政局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商辂又是辞翰文章、满腹经纶的才子,其在理论上向往“三代之治”,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
以上为百度的简介,其内容直接来自于《明史》的本传。可见商辂在当时和后世,风评都极高。这样的人为了说不出口的私心故意打压王鏊,有点说不过去。再说,如果三元及第的主考,再取一位三元及第的门生,岂不是更是一段历史罕见的佳话?老于世故的商辂会不懂?
附:《明史商辂传》(节选):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 “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
整个中国科举史上获得三元及第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二人。可见这就是罕见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