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我见3“兴观群怨”
(2024-03-08 07:28:43)
标签:
文化诗经我见兴观群怨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诗经》之我见3
——诗学乱弹之一
我楚狂人
二、关于“兴观群怨”2
以下我就自己所见,理解“兴观群怨”。
“兴”,就是振奋人心。说起“兴”,前辈学人常常举《桃夭》为例,当然还有“诗”的首篇《关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桃夭》,原作如下: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关于《桃夭》的主旨,前人这样说:
《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但是这种观点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我认为,从原文来看,似乎对新嫁娘的祝词更说得通,也是流传千古的中国式婚姻仪式的祝福词。问题来了,为什么对婚姻的祝福,就是“兴”?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从写作手法来看,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说的不是表现手法的“兴”,而是社会功能的“兴”,即振奋人心的社会功能。这个问题落到《关鸠》篇,也一样。
其实,这很好理解,人们活着不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有了生活的奔头盼头,人们的精神就振奋。
振奋人心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用不着那么多虚的空的。
这一点,古人看得很清楚。
“观”就是看到民情,如果从民众的角度说,就是反映出民情;前人常举的例子是《七月》,当然还有《伐檀》、《硕鼠》。《七月》原诗如下:
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何谓“观”,“观人风”也。这个“人风”实际上是“民风”,为避唐太宗讳改为“人风”。上古采风,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社会调查,发现一些问题,了解老百姓的情绪。这不失为对民心的尊重,但是到了封建时代中后期,丢掉了。
一首《七月》。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劳作的场面,我们曾经插队务农过的同龄人甚至会感到亲切,那场面似乎和我们的农忙相差无几。一首《七月》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当政者是不是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执政的改进方式。
所谓“观”,实际上就是民意调查,就是执政的参考。
“群”就是团结民众,形成向心力,如《无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是后封之国,又处身于强悍的游牧部落的环伺之中,生存环境十分险恶。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最终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大一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那么,秦由弱变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心。这一首《无衣》就是团结民心的战歌。秦军就是唱着《无衣》成为所向无敌的劲旅。
我想,所谓“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拧成一股绳”。这就是力量。
“怨”就是发发牢骚,也就是不满情绪的宣泄。《伐檀》《硕鼠》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8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zhn)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的这两章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都很熟,这里就不多解说了。这也是“观”的极好例子,从中可以看到老百姓的不满。但是作为“怨”的例子更加合适。许多学着都把这两章看做是“怨而不怒”的典范。《伐檀》章,对“君子”的“素食”,也就是不劳而获冷嘲热讽,极尽嘲讽之能事,但是从来没有造反的打算。《硕鼠》,对“硕鼠”的怨恨很深,但是没有打算“灭鼠”,只是“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态度。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又说,堵不如疏。其实“怨”就是“减压阀”,让老百姓有机会发发牢骚,这很好,这样就能降低民怨的危险系数。这就是“减压阀”的意义。
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做法,可惜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高层,没有懂得其中的奥妙。
这样看起来,“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