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2大禹的身世

(2023-10-20 07:04:34)
标签:

文化

苏州

大禹治水遗迹

大禹的身世

分类: 苏州夜话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2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一

 

我楚狂人

这是儒家一家之言,其他记载多有异同者。特别是我读到了《竹书纪年》,和近年解读的“清华简”,这里的异同更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其一,关于大禹的身世。

禹是不是黄帝的嫡系后人?这个问题儒家经典和《史记》都言之凿凿。但是涉及到禹的父亲鲧,问题一下子就来了。

辞书云:鱼名。古书上指一种大鱼,马鲛,青斑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鮌。(见明·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鳞下》)显然,鲧这个名字与水密切有关,他就是“水族”。

在其他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像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它来治理洪水的。《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被流放至东方海滨的羽山,至死也没回到故乡之陕西石峁遗址)死,禹乃嗣兴。屈原的《天问》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

从这些资料看,鲧不是炎黄族的,来自天上。何谓“天上”?就是“域外”,就是炎黄族生存区域之外。所以,鲧和禹都不是炎黄族的。那么鲧能够主持治水,自然是实力派,非炎黄族的实力派。禹是鲧的儿子,能够继续主持治水,可见鲧一族的势力强大,炎黄族不能忽视。而最终禹获得了统治地位,我们可以看做是炎黄两族融合之后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我们汉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大融合中壮大起来的。

这里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山海经》与《尚书》的信度如何?

关于《山海经》一书,历史上长期看做是神话传说,但是近百年来学界的看法在转变,特别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更是让我国上古历史的研究产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很多学着认为,《山海经》不是一本神话传说,而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只不过当时人没有能力解释自己见到的现象,神化了。所以,《山海经》关于鲧来自“天上”,值得重视。

关于《尚书》一书,这是一部上古的史料汇编,它的资料权威性历来被认可。

二是,有没有其他旁证?

那么,除了上面的资料,还有没有其他旁证?有。如,法家著作把鲧列为“四凶”之一。

法家著作把三苗、驩兜、共工与鲧称为“四凶”。请大家注意,三苗、驩兜、共工都是对抗炎黄族的东夷族首领,那么鲧会是例外吗?“凶”,法家的解释就是有着大野心的人。法家关于鲧有另一番说法:

法家认为,鲧之死不在于其治水无功,可以肯定的说,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那么为何鲧被污以“四凶”之名?究其原因,是因为鲧参与了部落继承人的斗争漩涡,作为一个失败者,被尧打下“凶”的烙印!

《吕氏春秋·行论》曰: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

来自于《吕氏春秋》这段话我们仔细品一品,就会琢磨出不同意味。尧一心想着把天下让给自己族类的舜,当时鲧也为诸侯(崇伯),就怒问尧:“之前不是说好的,得天道为帝王,得地之道为三公,如今你为啥不给我封三公呢?”

本来鲧就是一个治水的官,如今积累了功劳想做三公(欲得三公),其实就是想辅政,以便尧帝暮年后接任之。这种毫无掩饰的“耿直”就连屈原也赞叹:“婞直”也。尧帝当然怀疑鲧是不是要搞事情(欲以为乱)?鲧也是个暴脾气,当场就给尧撂挑子,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即便是尧帝再怎么召唤也不去(招之不来)。

鲧不能获得尧起码的信任,这个原因是不是“非我族类”呢?

三是,为什么要把禹说成黄帝的嫡系后裔?

这个好理解,既然禹事实上已经是认可的正统统治者,那么就要有一个正统性。于是制造一个黄帝的嫡系后人的身份就可以了。这肯定是周朝人的花样,周朝人最重要的政治理念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了此后几千年。既然禹已经事实上是最高统治者,回避不了的事实,那就给他一个嫡系后裔的身份把,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寻找正统”,一直是中国政治家在做的事情。明明是避居南方的楚国,但是国姓是“熊”——黄帝“有熊氏”一脉?屈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坐实就是黄帝后裔。这就是明证。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2大禹的身世
大禹治水图片,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2大禹的身世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2大禹的身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