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记忆5张陵山遗址
(2023-10-17 06:35:33)
标签:
文化苏州良渚文化遗址张陵山遗址良渚朝 |
分类: 苏州夜话 |
良渚文化的记忆5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小序
我楚狂人
张陵山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西南二公里处的张陵山。张陵山实为东西两座相距100米的土墩,俗称东山西山,面积各约6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6米。
1977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管会在西山分别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和1984年又对东山遗址进行了发掘。
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8.4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4座、吴文化墓葬1座和西晋砖室墓5座。新石器墓葬有崧泽文化墓葬8座,早期良渚文化墓葬6座。崧泽文化墓葬出土的遗物中有穿孔石斧、石锛等磨制精细的生产工具;璜、琮、瑗、镯、环、管、坠、珠、佩、觹等精美的玉饰品;鼎、匜、豆、壶、碗、罐、盆、杯、翁、缸、钵、盖等陶器,凿足鼎、镂孔豆、折腹罐和葵瓣足杯均属于崧泽文化典型器物。早期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鱼鳍足鼎、贯耳壶、宽銴匜、实足鬶和玉琮、玉璧、玉镯、玉佩及用人头殉葬,反映出原始公社已濒于解体时出现的私有观念和人剥削人的现象。
1986年张陵山遗址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张陵山更像是一个墓葬的集群,
我当时没有去过城南遗址,车坊大姚山遗址我还不知道,正仪绰墩遗址还没有发现,我去过的就是前面所述的这几处,但是我认为已经够说明问题了。
于是引发我的一些思考:良渚文化的地域之广,文明程度之高值得我们更加重视,江浙文化的研究应该更加前推,长江流域古文明的研究不该囿于我们历来的黄河文明为华夏文明正源的传统观念,长江文明也是源头。今天的三星堆也在证明这一点。
我的大学同窗同宿舍好友李家祥老师几年前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夏朝之前是不是有过一个“东夷朝”?这一问题引发我的思考。“东夷朝”的问题,其实学术界已经在讨论,有一些学着认为商朝本就是东夷的一支,而周灭商实际上就是炎黄族对东夷的反攻。因此消灭商朝的文化痕迹,包括更早的夏的文化痕迹,站在周王朝的立场,就是说得通的事情了。后世蒙古族消灭西夏文化痕迹就是此类历史现象。
那么是不是有一个百度所说的“良渚朝”呢?也就是说,良渚文化是否已经具备“国家”的基本形态呢?下面我说说自己的基本观点。
首先,我从见到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看,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处于遗址中心位置的墓葬的等级明显高出一头。
其次,我们从赵陵山遗址来看,已经有了类似祭祀的崇拜存在。
再次,我们从良渚文化标志性的玉琮和猪龙玉雕来看,当时的玉雕已经有很明显的礼器的功能,这是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再次,良渚遗址的水坝,太史淀的大批水井,都证明良渚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利技术。这些规模较大的遗址已经有了规划性布局。
再次,太史淀出土的“木井栏圈”实际上这是陶器的窖藏库房,成批精美的成品陶器整齐码放收藏,这证明良渚人已经有了把多余的手工产品收藏备用的意识。很可惜,这些“木井栏圈”储物状态没有被保存下来。
最后,良渚文化出土的水稻,证明了良渚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江南的农耕文明在良渚时期已经成熟发育。
根据所有这些,我以为,良渚时期已经具备“国家”的最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良渚朝”是存在的。而苏州的远古记忆就开始于“良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