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七塔八幢九馒头”3九馒头

标签:
文化苏州老街巷七塔八幢九馒头混堂混堂弄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七塔八幢九馒头”3
——苏州老街巷之七
我楚狂人
三、苏州“九馒头”
如果说七塔八幢是苏州佛教文化的表征,那么九馒头则是苏州世俗文化的表征。九馒头,指苏州众多的公共浴室,苏州人叫做“混堂”。中国很多城市说自己城市文化是“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也就是茶馆与澡堂的文化。这些城市如扬州,如成都。但是,苏州也如此。实际上这是旧时很多商业城市的共性,澡堂和茶馆就是旧时的交易场所,“孵茶馆”和“泡混堂”这是商业活动。。
还是说九馒头。苏州人何以把混堂称为“馒头”?因为旧时苏州的混堂建筑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浴池的那一间屋顶是穹顶。是为了牢固还是为了跨度大?没有考察,不敢乱说。于是乎苏州老百姓因其形称之为馒头。前文说起的七塔八幢,似乎都是实数,但是,九馒头似乎只是表示多,很多。苏州远不止九家澡堂。但是有资料以为,苏州历史上真的实在是“九馒头”,我们下文会说到。
苏州何时始有澡堂?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公共澡堂当始于宋代,宋代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有公共浴室的画面。有笔记以为苏东坡就喜欢泡混堂。而旧时苏州经济活动活跃,得风气之先,宋代已经有了公共澡堂。
公共澡堂何以被称为“混堂”?宋代词人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北地赏柳》:“焦达卿 云: 鞑靼地面极寒,并无花木……仅有一处开混堂,得四时阳气和暖,能种柳一株。” 元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却生扭做香水混堂,大海将来升斗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嬾龙 说罢,先到混堂把身子洗得洁净,再来到船边看相动静。” 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混堂》:“ 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轤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嵒 多癣疥,日必入混堂浴。”根据这些资料,证明混堂一说由来已久。但是,后来北方似乎不用混堂一词,所以很多资料把“混堂”称为吴语。一般以为混堂之“混”是指很多人“混”在一起泡澡的意思。
直到近现代,苏州还有很多著名的混堂,如阊门外的天一池、宫巷的清泉、府前街的温泉等等,都有着老苏州的记忆。
混堂衍生出了混堂弄,即混堂所在的弄堂。苏州现存混堂弄最有名的就是平江路的横巷混堂弄了。
卫道观前北有混堂弄。混堂弄也许是苏州旧时重名最多的巷名。
另外有园林里混堂弄和东、西混堂弄,都是深藏在居民住宅密集地区的小巷子。其实远不止这些,胥门外万年桥西堍万年桥大街就有支弄混堂弄,就在施家弄南面平行。今无存。
据说最早的公共澡堂和浴室就出现在宋代的苏州。
那时的公共浴室已相当重视服务,擦背等行当就此诞生。到了明代,政府设了个专门沐浴管理的机构叫“混堂司”,民间的混堂发展迅速。
可惜清朝前期,因为迷信澡堂里有“混堂公公”会拖住客人将其淹死,苏州只建了九个澡堂,就是所谓苏州“七塔八幢九馒头”的“九馒头”由来。苏州旧时澡堂都是馒头顶。
听老人讲,那时候馒头顶的澡堂子,用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釜下燃火烧热水与池中冷水不断交流混合着。因为空气不够通畅,经年累月烟雾腾腾、闷热至极,称之为“混”堂,再贴切不过了。
众多的混堂,也许正是苏州商业城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