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路4苏州三县与三路
(2022-10-24 07:51:18)
标签:
文化苏州老街巷路三县三路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路4
——苏州老街巷之三
我楚狂人
二、苏州三县与三路
苏州是一府三县同城而治,有趣的是,三县之前都有一路,与县同名。似乎就是宣示县衙的存在。
古吴路
古吴路位于养育巷西侧,因明清吴县县署在此而得名。古吴路东出养育巷,西至水潭巷。原名龙兴寺巷,明清时因吴县县署建在本处,故又名吴县前(旧址今为十六中学操场)。卢熊《苏州府志》作龙兴寺巷,民国《吴县志》作吴县横街,并注:“吴署前。”《姑苏图》标作县前街,街中段北侧有县衙标记,并有“吴县”字样。《苏州城厢图》标吴县前,北侧官衙标记注有“县署”字样。《吴县图》、《苏州图》均标古吴路。
根据以上街名演变,可知古吴路的定名应该在民国年间。
古吴路长418米,宽4.3米,1982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古吴路古迹遗存旧有龙兴寺,另有明宰辅申时行宅。
长洲路
长洲路以明清长洲县署在此得名。长洲路东出平桥直街,西沿十全河折北,于仓桥东堍与泗井巷相连。
南宋初绍兴元年(1131)在此设浙西路提点刑狱司,正门朝东,在今平桥直街。范成大《吴郡志》卷七:“提点刑狱司,在乌鹊桥西北,绍兴元年建。……乾道九年,诸路添置武提刑一员,遂于旧司之东,撤去干官廨宇,以其地作东厅。比年省罢,使者来,从其便而居焉。”明洪武元年(1368),置长洲县署于此,称长洲县前,民国初改为今名。
民国16年(1927)苏州各界为纪念被军阀孙传芳杀害的中共早期党员汪伯乐烈士,在旧长洲县衙创立伯乐中学,同年,中山体育专科学校也由泗井巷迁来。20世纪60年代改为苏州师范学校,1981年成为苏州职业大学校址,现为苏大科技创业园。
苏州大学著名语文基础教育家芮和师老师曾经在长洲路住过。
元和路
元和路是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中部的一条街巷,因清代元和县署设于此而得名。元和路位于苏州市城区中部,市一中南面。平行于民治路北,东起甫桥下塘,西至公园路。路长335米,宽5米,1990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和菱形道板路面。 因清代元和县县署曾设在此,故得名。请雍正年间从长洲县析出元和县。元和路原称十郞巷,相传元末十个仓夫居住此巷;张士诚兵败前,苏州被困,曾应募出战,作战勇猛,后皆战死,因而名为十郞巷。元和县署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咸丰十年被毁,同治十一年重建。辛亥革命后,县署由吴县救济院接管。1953年原元和县署全部房屋划归市一中至今。
《姑苏图》标作十郞巷,巷中段北面有“元和县”字样并县衙图标。《吴县图》标作元和路。一据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元和路宋时当作驱鬼桥巷,并引《五灯会元》:南峰云辨禅师,平江人。一日入城,与道俗行至十郞巷,有问:“巷在这里,十郞在甚处?”师奋臂曰:“随我来。”《五灯会元》为南宋普济编,可见十郞巷之名早于元末明初,不自十仓夫始。十仓夫为张士诚护城事,显是后人附会。驱鬼桥,康熙《志》作多贵桥,并云“在十郞巷东口”。
《吴县图》是民国年间官方制作的城厢图,所以元和路定名也在民国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