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林乐知6林乐知与天赐庄
(2022-08-25 07:33:08)
标签:
文化苏州教会学校林乐知天赐庄实验区 |
分类: 学术争鸣 |
初论林乐知6
——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六
我楚狂人
五、林乐知与天赐庄——新布道思路试验区
苏州的天赐庄,集中了一座新教在苏州的第一座教堂圣约翰堂、一所教会大学东吴大学、一所教会中等学校景海女师、一所苏州第一所西医医院博习医院。我曾经把天赐庄称之为“基督教文化的实验区”。其实所有这些教会机构与林乐知都不无关系。
上文已经说到,林乐知们推行布道新思路,即创办学校、医院等机构设施来辅助教堂传播基督教文化。因为尽管是林乐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认为中国民众是愚昧的落后的,这在当时也基本是事实,所以他们是来改造中国的。这样就出现了苏州天赐庄这样的“实验区”。
天赐庄,是路名,也通常被视为一个地块的名称。作为路名,指西起望星桥,东到护城河边的一段,现在是并入十梓街了,还在是十梓街最东段和苏州大学校内路段。而苏州人印象中的天赐庄地块,则是指这一路段和街两侧,主要是指现在的苏州大学本部地块。
天赐庄的地名演化:范成大《吴郡志》卷十四云:东庄(《九国志》谓之东墅)与南园,皆广陵王钱元璙帅吴时,其子文奉为衙内指挥使时所创营之。三十年间,极园池之赏。奇卉异木,及其身见皆成合抱。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一称东圃。后圯毁。元末明初,吴孟融即其遗址,略予修整,复名东庄,庄广六十亩,其子吴宽状元及第后,来游访者益多,且赋诗题咏,东庄之名益显。至清代,已荒废殆尽。天赐庄除东庄外,园西南,有巷名姜家弄,卢熊《苏州府志》作姜家巷,同治《苏州府志》作天赐庄,并注:“原韩衙前,旧名姜家弄”。民国《吴县志》卷二十四也作“天赐庄”。
清末,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来此创办东吴大学、博习医院,建圣约翰教堂。这是在《马关条约》之后,也就是苏州“开埠”之后。所以有坊间传说是传教士称“上帝赐予的地方”而得名,应该是不确的。因为最早记载“天赐庄”这个地名的同治《苏州府志》在前。
但是,天赐庄基督教文化“实验区”打上了浓重的林乐知的印记却是实实在在的。东吴大学是林乐知创办的中西书院从上海迁到苏州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说了多次了,这里不展开。
景海女师创始人海淑德修女传教士,是林乐知从美国请来的助手,成为监理会第一个来华的女性传教士。海淑德是林乐知的妹妹的同学和闺蜜,是林乐知创办上海中西女塾的同伴,共同制定了中西女塾的办学方针。创办景海女师,甚至可以看做是东吴大学的“配套”。
博习医院的创始人柏乐文博士 (1858-1927年) 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也与林乐知一样是美国监理公会传教士。清光绪八年(1882 年)到苏州,参与筹建苏州监理公会办的博习医院,九年建成,同年11月8 日开院应诊。
柏乐文光绪十年回美国完成学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回苏州博习医院任首任院长。他也参与办学,光绪十三年,与妇濡医院美国女院长斐医师合作开设医学班,先后培训中国西医人才26名。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协助蓝伯、孙乐文等筹办东吴大学,并且担任校董。民国6年(1917年) ,因年老辞去博习医院院长职务,由美籍外科医生苏迈尔任院长,自己协助苏迈尔办院。次年,应常州士绅恳请,派美籍医生芮真儒到常州创办武进医院。
柏乐文民国16年12月7日逝世,博习医院以他的名字设立"柏乐文贫病救济基金",定额两万元,以其利息减免贫病者医疗费用,并在宫巷教堂成立贫病送诊所。
苏州圣约翰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8号(东端),苏州大学本部西校门外。是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所以又被称为“首堂”。该堂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建造,有400个座位。
20世纪初,苏州的基督徒人数增加,到1915年,监理会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并为纪念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而改名为圣约翰堂。圣约翰堂的设计者是美国人约翰.M.慕尔博士,与天赐庄圣约翰堂建筑风格一致、面积大小一样的还有两座,一座在美国圣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师(1870-1941)为该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教区长)。
所以,天赐庄的所有基督教学校、医院都是监理会的机构。也就是说林乐知的“自由派”传教思路,就成为天赐庄“实验区”的基本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