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林乐知5林乐知与教会学校及探索布道新思路
(2022-08-24 07:17:56)
标签:
文化苏州教会学校林乐知布道新思路 |
分类: 学术争鸣 |
初论林乐知5
——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六
我楚狂人
四、林乐知与教会学校及探索布道新思路
在晚清基督教新教派(Protestant Christianity)的传教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习惯上所称的“直接布道式”,就是涉足中国的乡村、城市,面对广大的平民百姓,宣讲教义,歌颂上帝,发布传单,广送宗教图书,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教堂。也就是为传教而传教,较少触及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也不去办报、兴学、建医院等。从1807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来华后的多数传教士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收效并不显著。林乐知来华之后,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1870年之后,林乐知等个别传教士提出了一种新的所谓“自由派”(liberal)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传教士一要认真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针对中国的文化特点去改造中国;二要把基督教义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巧妙地揉合起来,逐步以基督教文化代替儒家文化;三是以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手段,如办教育、建医院、办报纸等,提高中国人的素质,扩大基督教文化的市场,吸纳更多的华人入教。
在改革中国传统的旧式封建教育制度,兴办美国式的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各类学堂方面,林乐知较当时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更为积极、主动。因为在林乐知看来,办教育是改变中国人的知识结构,传播以基督教为重要基础的西方文化的最可靠的方法。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他一方面大力抨击中国的科举制度陈旧,不能适合现代社会需求,无法承受外交、军事、科技、实业等方面的新的要求,使国家一天天坏下去,如果再“专尚举业,有害无利”,一方面经过多方努力,与在华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李佳白(Gibert Reid)、丁韪良等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计划广办西式学堂,并由他主持于1881年在上海建立了中西书院。 中西书院分大书院及一院、二院三部分。大书院设在昆山桥,一院在八仙桥,二院在吴淞路。之所以起名中西书院,主要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文化思潮。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的20年间,“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或“中体西用”、“中西并重”的呼声甚高。梁启超曾称全国上下认定“中西并重”为千古难变的“至言”。作为林乐知助手和朋友的沈毓桂也一再讲:当今之世,“专尚中学固不可也,要必赖西学以辅之;专习西学亦不可也,要必赖中学以襄之。二者得兼,并行不悖,乃可以施非常之教化矣。”林乐知身受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陶冶,他的“耶稣加孔子”的传教策略虽仅是一种手段,但也包含了融合中西文化的因素。而且,提倡中西并重,容易为中国官僚和士人所理解,较直接取名教会学校要好得多。因而他在《中西书院规条》中堂而皇之地写道:“余拟在上海设立书院,意在中西并重,特为造就人才之举。”“创立中西书院,专为栽培中国子弟起见,非敢希图虚名,实求实济。”事实上,因为西学新奇实惠,学生学好了西学往往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大城市找到一份挣钱多的工作,所以多数学生对中学没多大兴趣,主要精力都用于学西学上了。
林乐知是创办教会学校的先驱者。其实,林乐知们创办东吴大学,远不是创办一所大学那么简单,是想把东吴大学办成中国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中心。我们只要把东吴大学在美国的认证名称就可以知道。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即“中国中央大学”名称注册。这个名称,与东吴大学这个中国校名是两回事情,但是却揭示了真实的办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