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司徒雷登”们3林乐知
(2022-08-11 07:11:59)
标签:
文化苏州教会学校人物林乐知 |
分类: 学术争鸣 |
那些“司徒雷登”们3
——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四
我楚狂人
二、苏州的“司徒雷登”们2
2林乐知(1836年—1907年)
下面说一说大名鼎鼎的林乐知。他主要的活动在上海,而确确实实是创办苏州东吴大学的策划者和实际创始人。苏州大学老校舍的主楼林堂,即俗称钟楼的那幢精美的西式大楼,就是纪念林乐知而命名的。只是1907年林堂落成的那一年,林乐知就去世了。
林乐知是更早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是司徒雷顿、卜舫济的前辈。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清末时来到中国。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十年,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占苏州。同治三年(1864年)3月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期满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后又再次受聘担任英文教习,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期间,他上午教书,下午译书,16年中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列国陆国制》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
1858年,毕业于埃默里学院。
1860年,到上海,曾从王韬治汉学。(按: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苏州甪直人,中国新闻事业的早期杰出代表,洋务运动思想家,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集《淞隐漫录》被认为是最后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学贯中西。)
1863年,在清政府办的上海广方言馆任教习。
1868年,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馆,广方言馆移入局内,他兼译书。同年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周刊)。
1874年9月,更名《万国公报》。
1882年,于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并任监院。
1887年,林乐知加入同文书会工作。
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并改为月刊,仍由其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他宣传中国变法维新。主要编著有《中东战纪本末》与《文学兴国策》。
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乐知成功地创办了中西书院,林乐知建议监理会女子部在上海开办女学,招收上海上流社会女子,作为扩大基督教影响的另一途径。1890年监理会批准在上海设立女学。林乐知和海淑德遂在上海筹设中西学塾。1892年3月正式开学。中西女塾学制10年,虽自称“中西并重,不偏依”,实则以西学尤其是英文为主。
到了19世纪90年代,因广学会和《万国公报》的工作越来越吸引林乐知的兴趣,他在1895年辞去了中西书院院监的职务,专事办报与译著。
1905年5月林乐知短期回国,受到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1906年返回上海,1907年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1907,东吴大学主楼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林乐知先生而被命名为“林堂”。
林堂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该楼落成后,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其风格为殖民地外廊式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多种建筑式样的折衷。高高耸立的钟塔在外廊和两边壁柱的衬托下显得优雅挺拔,青红砖墙与石材条带组合而成的色彩基调沉着而明快。
建筑上层的钟塔位于校区的中轴线上,顶部置有报时大钟,所以“林堂”又被称为钟楼。每到钟响的时分,整个校园里都回荡着绵长、深远的钟声。
作为东吴大学主楼,钟楼建于整个校园中轴线的北半部,位置选择恰当,起到把握全局的作用。随后陆续兴建的四幢大楼(精正楼、维正楼、子实堂、维格堂)均以钟楼作为主轴向南两旁延伸。
钟楼的建筑面积约3150,主体三层,局部六层,总高24m,主楼底层东西两侧向北延伸两间平屋。大楼位处校园轴线中心,主入口朝北,平面呈“n”形,基本对称,北向伸出弧形两翼,南向面对中心草坪操场。该楼位于当年学校的中心部位,北对校门,南对运动场及教学、生活区。故南北两面并无正、背之分,设计堪称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