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浦2黄泗浦申港浦

(2022-05-09 07:46:42)
标签:

文化

苏州水名考略

黄泗浦

申港浦

分类: 苏州夜话

浦2

——苏州水名考略河道篇之六

我楚狂人

二、河道篇

 

(六)浦2

2.黄泗浦

据日本天平时代(710794)的著名作家真人元开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失败后,第六次东渡从苏州黄泗浦起航,终于获得成功。苏州黄泗浦就是位于今张家港东南部塘桥镇境内的黄泗浦。

晋唐时代,黄泗浦是一条南北向的直通江海的干河。它位于长江下游,紧靠出海口,亦即古代志书所称之“江尾海头”。至于它开凿于何时,名称从何而来,已很难查找到确切的史料依据。有人曾推测黄泗浦系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所开。据史载,楚考烈王在公元前247年,把吴地江东十二县即今苏锡常和上海一带,封赠于春申君黄歇。吴地靠江襟湖,地势低洼,水患频繁。黄歇在吴十一年,开凿河道,兴修水利,发展水运,政绩卓著,相传上海黄浦江和江阴黄田港、申港、君山等地名由来均与黄歇有关。难怪有人将黄泗浦说成是“黄歇浦”(见张静芬所著《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第16章)。若果真如此,则黄泗浦开凿距今至少已有2200多年了。

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守苏州郡,曾亲临长江之滨,“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奚五大浦”,以改变吴地之水“艰于入海”的困局(见康熙《常熟县志》卷六《水利》)。可见在唐宋时期,黄泗浦就是一条吴中引水入海的重要河道。熙宁年间,应天府户曹参军郏亶撰长篇奏章《吴中水利书》,其中多处提到黄泗浦,说“古人治水之迹,纵则有浦,横则有塘”,以“东取海潮、北引江水灌田”,“黄泗浦即是吴地60条港、浦之一”。

对黄泗浦记述得较为详细的则是南宋范成大。他纂修的《吴郡志》称,北宋宣和元年(1119),官居两浙提举常平的赵霖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一江、一港、四浦、五十八渎,此役自正月二十一日役夫兴工,至宣和二年八月初十竣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其中,疏浚的“四浦”之一便有黄泗浦。据记载,疏浚后的黄泗浦北通长江,南至湖口,“长七十里有畸,面阔八丈,底阔四丈八尺,深七尺,通役十二万六千九百余工”。与同时疏浚的长江要塞江阴黄田港相比,河面阔出15尺,河底阔出18尺,所费人工多出1倍,而疏浚长度则是在“一江、一港、四浦”中最长的,达70余里,其余江、港、浦皆不过二三十里(见《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从以上记述可以想见,唐宋以前的黄泗浦就是直通长江、太湖的干河,担负着江南地区出江入海的重任。

据专家考证,黄泗浦在隋唐时期就不是一个普通渡口,而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海港。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从黄泗浦启航,这是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团的选择,而不是鉴真的选择。原因很简单,遣唐使团从日本渡海到达中国,就是先在黄泗浦登陆小憩,然后顺长江到扬州,再从陆路奔长安(见日本中村新太郎著《日中两千年》第八章《遣唐使》)。回日本时,遣唐使团循原路返回,先顺路到扬州拜访鉴真,邀请再次东渡,然后在黄泗浦等候鉴真一行。

黄泗浦成为古代海港,有其天然的地理条件。远古以来,黄泗浦以北乃江口海域,波涛万顷。到南北朝时期,始有胡逗洲、南布洲等数块沙洲浮出江面(见《南通县志》第106页,《张家港市土地志》第58页),这些沙洲成为南岸黄泗浦海港的天然屏障。(插图1.2.2、《张家港市土地志》第58页)当时的长江主航道就在黄泗浦与这些沙洲之间。正是这一天然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黄泗浦在隋唐时期逐步演变为海港的重要条件。

另外从旧志记载看,黄泗浦确实也是一个海港。《重修常昭合志》记载:“黄泗浦、奚浦并为出江大口。”(卷四《山川志》)。清康熙《常熟县志》记载:“黄泗浦在县西北,南通江阴,北入扬子江,设巡检司守其要害。”巡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一百名,还设置多座烽火墩,“亦循(宋代)建炎时遗制也”(见卷二《水》、卷十二《兵防》)。既然黄泗浦当时就是日本进出中国的口岸之一,鉴真从这里启航第六次东渡就不足为怪了。从这一点看,张家港港口文化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一千二百年之前。

关于宋代水利学家郏亶的《吴中水利书》说“古人治水之迹,纵则有浦,横则有塘”,我还想专门说几句。因为近时被人引用甚多。

首先,郏亶的所谓“纵、横”应该是指河道流向,“纵”就是南北向,这些“浦”就是我上文所说的通江达海的“三十六浦”水利工程,正是宋代的工程。黄泗浦应该也是“三十六浦”之一。而“横”就是东西向,这与地图的方位一致。这个“塘”主要恐怕就是经过郏亶故乡太仓的至和塘,也是宋代的水利工程。至于,是否就此认为东西向河道应该一律命名为“塘”,南北向河道应该一律命名为“浦”这就牵强了。

3.申港浦

申港浦,是江阴申港镇区域的主要通江河道,申港镇因此河道而得名。根据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云,又名申港、申浦。显然这些名字都与春申君有关。无锡和江阴的地方史料都认为是春申君最早重视太湖向北直接通江的调节水道,而申港浦被认为是春申君最早开凿的通江河道。请参见我的《苏州治水》的“春申君治水”部分。

 

苏州的“浦”很多,先写这一些。

浦2黄泗浦申港浦
黄泗浦,图片均来自网络。
浦2黄泗浦申港浦
日本奈良唐召提寺鉴真肉身像
浦2黄泗浦申港浦
黄泗浦东渡纪念馆
浦2黄泗浦申港浦
黄泗浦晁衡诗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