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举的影响1——科举偶谈之九

(2022-03-27 07:28:43)
标签:

文化

科举

科举的影响

积极影响

分类: 学术争鸣

科举的影响1

——科举偶谈之九

我楚狂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扎扎实实实行了一千二百多年,是世界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专门探讨一下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激励公平竞争的意识

我在前文多次说到,在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无疑有进步意义,史学界对早期科举制度也多持肯定态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激励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意识。

历来对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性多有评价。

白居易: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唐宣宗:有司考试,只在至公。

邓嗣禹: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

钱穆:此制(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有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韩国磐:由于“科举制确实给予了中小地主出身的机会”,“因而也就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张萱: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

李蔚然:科举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

孙中山:科举制度“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何忠礼:科举制虽说也有弊病 , 但它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 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 广泛搜罗人才 , 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 , 权在国家 , 考取者无私恩 , 黜落者无怨恨 , 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沈兼士:科举制度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 挑选人才 , 使之参预国家政治;是根本消融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向上;是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兴味底原动力 , 而增加其爱国心;是促进国家政治的大一统组织。即使清代科举 , 也完全是由于其考试内容造成的 , 并非考试的本身有问题。

    无疑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最公平的选官制度了。

2.教育机构的健全

与科举制度相适应,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健全起来了。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有涉及,所以这里就简要地归纳一下。

隋唐时期,国子监进一步完善,私学书院进一步发展。宋代府学成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全面推行;书院蓬勃发展,出现繁荣局面。明代官学形成了县学、府学、国子监的完整序列,蒙学得到长足发展,家学、族学全面推开;府学、县学赋予一定的筛选权和奖惩权,具有管理功能;同时,国家对书院加强管理。清代官学增加了宗室学、觉罗学等满洲贵族学校;健全国子监、府学、县学的体系化管理,府学、县学具有筛选权、奖惩权和监生推荐权;书院与府学、县学享有基本同等待遇。

也就是说,科举的逐步发展,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同步发展。

3.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记得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邓小平特地指出,“领导批准”这一条不能有,这是很有远见的。实际上,这就是科举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的“怀牒自投”的原则。这是保证考试公平性的重要措施。

到今天,我们的高考的组织方式,还是参考了科举的一些成功做法,如防猜题宿构的措施,如糊名制度,分区录取制度,等等。

 

我们今天还把公务员考试,称为“国考”,保持了类似科举的“策论”的考试,称为“生论”。所以,我们的公务员考试还是沿袭了选官制度的路子,很有点“制科”的意味。

科举的影响1——科举偶谈之九

科举的影响1——科举偶谈之九

科举的影响1——科举偶谈之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