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8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2022-03-26 07:30:29)
标签:

文化

科举

明清科场案

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分类: 学术争鸣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8

——科举偶谈之七

 

我楚狂人

(四)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作弊,自古而然。

    清代实施了严格的反作弊措施。

首先,验明考生身份,以防冒籍、代考等情况出现。考生报名时必须注明姓名、年龄、籍贯,以及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出身,地方官有责任验明。童试时要有五名考生互相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此外,应试童生还要有两名廪生担保。廪生是资深生员,信誉较好。这两名廪生一名由考生自找,一名由官方委派。官方委派的廪生名单一般会张榜公布在官衙门前,以加重责任感。但廪生担保也有舞弊行为,如浙江冒籍顺天大兴、宛平参加童试者较多,担保的廪生本来就有不少是浙江老乡,他们会袒护同乡后学,于是又添加了“审音”辨明籍贯的特别制度,外省特别是南方说不好北京话的童生混籍大兴、宛平的应试难度就大了。顺天乡试对冒籍的防范更严格,本籍族邻、地方官都要出保,除备造籍贯、年貌、三代清册外,拣选、捐纳、就职、议叙等履历也要详细注明验证。

  其次,防挟带,入考场前须进行严格检查。康熙五十三年(1714)规定:“凡考试举人入闱,……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皆截留在外。”雍正朝规定,乡会试举子不准带木柜、木盒入场。乾隆九年(1744),顺天乡试搜出夹带者四十余人,两千多人闻风离场不敢应考。这使当时考场防范更加严密,规定考生皮衣不可带面,毡衣不可带里,鞋底不可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柱须空心通底,考篮须玲珑格,糕点须切开。

  再次,严格科场回避和保密制度。清代乡会试回避制度主要是考官的子弟和亲戚不得入该考场,同场考官也不得有血缘、亲缘、裙带关系。乡会试的考官称“帘官”,有内帘官和外帘官之别。负责出题阅卷的官员进入贡院公堂住宿后,以帘子分隔,不许出帘走动,故称“内帘官”,包括主考、同考官及协助官员。居于帘外的称“外帘官”,负责管理考场事务。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公事只能在内帘门口接洽。由于回避极严,有的士子一连数科都不得与试,蹉跎岁月十余年。雍正元年(1723),皇帝惋惜有士子因回避错过恩典,特开癸卯恩科乡试,命这些考生在内阁考试。

  为了不泄露考生信息,乡试和会试的试卷都由外帘的誊录官用红色字体抄录。考生的原卷是黑色字体,叫墨卷,誊录后的红色卷子叫朱卷。内帘判卷官只能读到朱卷,而且是抽签评阅,不能从笔迹判断考生是谁。受贿的誊录官抄录时可能会将试卷文理修改好,甚至将好的卷子与之对调。为防此弊,对读官会检查朱卷和墨卷是否匹配。

  最后,设立乡会试复试和磨勘试卷制度,这是对乡会试榜后录取工作的检查和再认定。复试最初是因为顺治十五年(1658)顺天和江南乡试(清初的江南省后来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南省乡试在南京贡院举行)作弊,社会舆论较大,皇帝将中式者集中再次考试。由于对江南士子还不放心,顺治帝次年对江南乡试再行复试。对同一科乡试两次复试的还有一例,就是道光十五年(1835)的顺天乡试,于道光十五年和道光十六年两次进行复试。会试复试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到嘉庆、道光朝,乡会试复试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

与复试相关的是乡会试磨勘试卷制度。磨勘是对试卷的复查,顺治十五年的复试就是磨勘试卷时发现问题的。随着复试的定制,乡会试磨勘成为常态。会试和顺天乡试在京畿举行,方便试卷的运调磨勘。各省乡试发榜后,中式举人的朱、墨卷等加封印后送到礼部磨勘,边远的云贵川地区也要在九十日内送达。为防通同作弊,磨勘官要回避本省籍、子弟亲戚中式的试卷,乡试考官也不得充任当年的磨勘官员。

但是,“只有千年做贼,没有千年防贼。”科场案频发,说明防贼还是防不住。(全文终)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8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8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8清代的反作弊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