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吴3说“吴郡”

(2021-05-14 07:13:56)
标签:

文化

话说苏州

说吴

说“吴郡”

分类: 苏州夜话

说吴3

——话说苏州之一

 

我楚狂人

三、说“吴郡”

在很长一段时间,苏州都被称为吴郡,苏州城也被称为“郡城”。

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始置,析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而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吴郡所辖属县: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等),娄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县、上海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由拳(今浙江省嘉兴市) ,海盐(东汉在今平湖市),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按后汉书郡国志,吴郡有安县而无钱唐,但安县所在不明。比照汉书地理志,可能就是钱塘,此处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

孙吴时期吴郡是孙吴都城之一。

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吴郡。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钱唐、富春、阳羡、无锡、娄、永安、临水15县及海昌屯田都尉。

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管辖吴郡西部的无锡、毗陵、武进、云阳4县;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桐庐、新昌、新城4县。

黄武五年(226年)富春、钱唐、建德、桐庐、新昌、临水、新城7县移属东安郡,黄武七年(228年)东安郡废复归。

黄龙三年(231年)由拳县改名禾兴县;废新城县(不知何时);吴郡西部都尉改称毗陵典农校尉(约赤乌年间),领毗陵、武进、云阳3县,废无锡县。约在同时,禾兴县改名嘉兴县(242年)。

宝鼎元年(266年),乌程、阳羡、余杭、临水、永安5县移属吴兴郡。

吴末吴郡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新昌、毗陵、武进、云阳12县及海昌屯田都尉。

约汉末吴初左右置吴郡西部都尉,以吴郡无锡县以西4县属之,赤乌以前己改称毗陵典农校尉。校尉治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辖毗陵、丹徒、曲阿、无锡4县。汉末吴初时已废无锡县(不详何时);嘉禾三年(234年)丹徒、曲阿2县改名武进、云阳。吴末时辖毗陵、武进、云阳3县。

晋朝为吴国。晋咸和元年(326),司马岳被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

南北朝时期地名时有变化: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罢吴国,复为吴郡。

大明七年(463),改隶南徐州。次年复归扬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叛乱,攻占吴县,改吴郡为吴州。

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析扬州地置吴州,治吴县,吴郡隶属吴州。

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

隋唐时期吴郡、苏州反复改称。

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平定江南,改吴郡为苏州。

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为江南道治所。

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为江南东道治所。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

唐代之后,苏州正式的地名就没有再称为吴郡。也就是说,“吴郡”的正式存在时间是东汉永建四年(129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前后630年左右。期间时有改称。

但是,吴人似乎很喜欢“吴郡”这个名称,两宋际范成大著苏州地方志,命名为《吴郡志》,明清苏州人喜欢把苏州城称为“郡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