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流人刍议1——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2021-04-21 07:38:34)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东北流人

引言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东北流人刍议1

——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牡丹江师院学报》上发表了《流放诗人祁班孙传略》一文,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我第一次涉及东北流人问题的学术研究。其实我一直没有到过东北,总觉得有点隔一层。直至退休后,2013年夏,我才有机会到了东北,匆匆在东北三省走了一圈,去了哈尔滨、呼伦贝尔、长白山、大连、沈阳等地,也去了山海关。才对东北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这样,也对东北流人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是我对东北流人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就教于方家。

所谓“东北流人”,专指清代初年因为种种原因被流放东北的汉族人,史学家又称“东北流民”。我以为“东北流人”的说法更为妥帖,因为这里面很多不是“民”,而是“官”,是“士”。所以我就称为“东北流人”了。

关于东北流人的研究,比较早的有谢国桢先生的《清初东北流人考》(见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6月第一版),也就是说,这个研究开始得比较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我发表于《牡丹江师院学报》的《流放诗人祁班孙传略》同一时间段。但是历史上对东北流人问题的重视却是很早,就在东北流人问题出现后,马上就有了相关的反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全祖望的《祁六公子墓碣铭》、杨越的《柳边纪略》、吴兆骞的诗文等等。有些是流人亲身经历的记述,如杨越、吴兆骞、祁班孙的记述;有些则是流人亲属的记述,如方观承、杨宾的记述,所以特别真切。真正的研究热潮则在新世纪开始。近二十年,不但出现大量相关论文,还出现了不少资料编辑。这些,查一下就可以见到,不赘述。

谢国桢先生是梁启超的学生,研究学问的路子基本上也是继承梁氏师门的。梁启超的学风流派总体上还是走汉学的路子,与宋学格格不入。我总觉得,谢先生似乎路子更甚于梁启超,就是以占有资料见长。做学问把谢国桢先生当做“导航仪”是极好的,我多年来常常如此。谢先生可以告诉我那里去找书,但是找到书怎么看谢先生就不管了。我就是在谢先生的“导航”下找到了有关东北流人的一些书,做了一些研究。

我这篇刍议,是写在我写《清史札记》将近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我对整个清代历史重新认识的条件下撰写的。我愿这一次的研究能够把思路梳理得更加清楚一些。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