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剧概述4雅部和花部2
(2021-03-14 07:33:03)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戏剧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戏剧概述4
——清史札记之四十八
我楚狂人
三、雅部和花部2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当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该剧种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这也许就是“雅”的解释了。
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昆曲,就是唯一的雅部。
所谓“花部”,实际上就是指昆曲之外的所有戏剧。
明清时期的中国戏剧到底有多少种?很难统计了。据说今天还有360多个剧种。有不少地方戏剧都有悠久的历史,如秦腔和川剧都说自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还有人说中国最古老的戏剧是蒲剧,起自三皇时期,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说是在“尧舜禹”时期就有“舜扶犁高唱,禹对河轻吟”的佳句流传,这显然不可靠,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这已经是魏晋五言诗的架势还说蒲剧起自“吆喝腔”这类祭祀唱礼,祭祀者加入了鼓点与膜拜舞动动作。这与傩没有什么两样。
“花部”的“花”也就是“杂”的意思。所以,“花部”和“乱弹”是同一个意思。
清代中期以后,具体说起来也就是乾隆中期“四大徽班”进京之后,花部崛起,京剧作为花部翘首进入了宫廷。而繁盛三百年的雅部却渐渐衰微。这些,我们下文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