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概述56《七侠五义》
(2021-02-04 07:37:34)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小说光绪宣统时期《七侠五义》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小说概述56
——清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二、清代小说的主要成就52
(四)光绪宣统时期的主要成就3
2.《七侠五义》及公案小说走向武侠小说
自《施公案》开始,公案小说成为一个类型,这个类型至《三侠五义》成极致。而清末大学者俞樾将其定型为《七侠五义》,又让公案小说向武侠小说转化。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学者俞平伯的曾祖父,著名人物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春在堂即曲园主厅。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
俞樾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但是并不妨碍他也喜欢戏曲、小说之类的俗文学。特别是俞樾对小说《七侠五义》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到了动手修改的地步。《七侠五义》这个书名也是俞樾改定的。
《七侠五义》是《三侠五义》的俞樾改编同人本《三侠五义》,清代著名评话艺人石玉昆所著。石玉昆,字振之,号问竹主人,天津人。他“博学善辩”,乃“西派之超绝者。自著《三侠五义》等书,谈唱皆雅。殁后有《赞昆》子弟书,名重一时”。后有续书《续侠义传》、《小五义》、《续小五义》、《续七侠五义》、《后续小五义》到《九续五义》等续书。
俞樾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学者赵景深在1956年1月所作的《三侠五义》前言中说:《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1879)。1889年俞樾初见此书,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便参考《宋史》和《默记》等加以删改;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
赵景深又说,俞樾对于这书的评话特性也有极好的比喻:“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评话小说;如此评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一种笔墨。”所以如果有人写一部《中国俗小说史》,不可不提到俞樾。
据说俞樾见到后惊呼:“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 !”有人说光绪五年《三侠五义》的定稿大量印刷出现一肃晚清文坛上人情小说沦为狎邪、讽刺沦为黑幕、神话沦为迷信、讲史已无艺术魅力的局面,由此掀起了各类武侠题材文学作品的高潮,对以后武侠小说之内容素材有决定性之影响。此后武侠公案、短打评书盛极一时。《三侠五义》把官和侠客完美的结合起来,宣扬行侠仗义忠君爱国的核心思想,以书育人,提倡爱国为民,反映了底层人民群众的某些思想和美好愿望。《三侠五义》绘声状物,保留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明快、生动、口语化的特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能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结合。特别是对侠客义士的描绘,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于世俗生活气息。鲁迅说此书“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中国小说史略》)。而其先之《施公案》,同时之《彭公案》,此后之《小五义》、《英雄大八义》、《永庆升平》、《七剑十三侠》……则被鲁迅先生判为:“大抵千篇一律,语多不通。”看来鲁迅对师祖俞樾的改编工作还是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