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诗南施北宋施闰章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诗概述32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三、南施北宋2
1.施闰章2
施闰章比较关注现实的作品,是他中年游学京师、奉使桂林、提学山东、分守湖西时所创作的古风,五言如《抵桂林》、《大阬叹》、《竹源》、《临江悯旱》、《新谷篇》、《铜井行》、《壮丁篇》,七言如《老女行》、《海东谣》、《弹子岭歌》、《万载谣》、《舆无夫行》,乐府如《上留田行》、《浮萍兔丝篇》、《鸡鸣曲》、《抱松女》、《病儿词》等。在这些作品中,清朝军队的杀掠,赃官酷吏的横行,战乱、天灾、赋税交相煎逼下农村的荒凉凋敝,各业百姓的深重苦难,尤其是妇女的悲惨遭遇,都得到一定的反映。
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力作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作品是施闰章诗作中社会性和现实、历史意义的最强音。它源自诗人深厚积淀的懦学根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施闰章以儒家的“仁者爱人”之心,本着以诗为史的态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去真实而深入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此类诗歌多为古体,这样的形式字数不限,句式不拘,具有厚重苍劲的风格特点,因此更适宜于对凝重内容的表达。
同时代人对施闰章的评价颇高:
钱谦益:愚山之诗,锵然而金和,温然而玉诎,拊抟升歌,朱弦清汜,求其为衰世之音,不可得也。愚山能以其诗回干元气,以方寸之管,而代伶伦之吹律,师文之扣铉,何其雄也!诗人之志在救世,归本于温柔敦厚一也。愚山视学斋鲁祠伏生,旌孙明复石介享铁司马七公,嘘枯吹烬,广厉风教,敦伐木友生之义,哭顾梦游之丧,瓦灯敝帷,过时而悲。温柔敦厚之教,诗人之针药救世,愚山盖身有之,诗有之,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和平而神听,天地神人之和气所由接也。其斯以同乐之苗裔,而为诗人救世之诗也。(《牧斋有学集》)
高咏:公生而纯粹,又习文祖父叔之训,弱冠即以故其文益高,一洗明季平文帖括之陋,而是时东南复社方盛,非士之贤而才者不得与,公少从吾里沈徵君耕岩受学,金沙周仪部鹿溪先生见其文,叹曰:‘此少年成就当出我辈上,’延之读书其家数年,二公盖皆当主盟东南者,由是名益噪,而公终澹然无所与,徒步担簦以归。制举艺名冠里中,兼治诗赋古文词。(《施愚山先生行状》)
汤斌:公知名海内者垂四十年。天下之士,或推其文章,或髙其行谊,或称其治术。
尤侗:宛陵施愚山先生,予交之三十余年,见其天性纯笃,言坊行矩,叹为今之古人。(《施氏家风述略序》)
蒲松龄: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
沈德潜: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渔洋取愚山五言近体为摘句图,为学者式也。(《清诗别裁》)
王士祯(乾隆时文坛盟主):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
施闰章墓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座东朝西,长7.5米,宽10.5米。墓前原有墓碑、石柱对联、盖顶,“文革”时被毁。1986年,施闰章墓经宣城县文物管理所考实后。2004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施闰章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11号的宣城会馆,为一处四合院。 2013年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