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概述9遗民诗之顾炎武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诗遗民诗顾炎武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诗概述9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一、清初遗民诗8
7.顾炎武
关于遗民顾炎武和大学问家顾炎武,我已经多次撰文论及,这里不赘言。这里只说诗人顾炎武。
顾炎武存诗并不多,被称为“顾炎武诗词大全”的也不过收180多首诗。顾炎武没有如黄宗羲那样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但是从存诗来看,顾炎武诗作学杜是非常明显的。说他学杜,一是把诗歌当做记载历史的载体的“诗史”之作,二是关心民生疾苦,三是深沉的爱国精神,四是沉郁的诗风。
顾炎武的代表作,论者多首推《精卫》,原诗如下:
《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这首诗可以看做是顾炎武抗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音表述,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可以看作是顾炎武诗作的典型。
我在以往的文章《顾炎武北行考》中曾经说到顾炎武的七言律诗《又酬傅处士次韵》,诗云: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这位“傅处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傅山傅青主先生,山西的学术领袖。《清代野史笔记大观》记载了傅山的这样一段轶事,说是地方官举荐傅山应试,傅山装病不出。于是地方官硬是用车子把傅山送往北京。到了北京城门口傅山死死抓住城门,不肯进城,说是如果强迫,“有死而已”。于是只好无奈放归。
顾炎武与傅山交往,发“陵阙生哀”,垂“河山”之泪,同为志同道合的“天涯侣”。而这首七律的沉郁诗风,更能看出学杜的痕迹。
顾炎武并不有意以诗名世,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